佛以无情度有情,魔借慈悲惑众生,有情不解无情义,众生紧缚慈悲绳。

佛以无情度有情,魔借慈悲惑众生,有情不解无情义,众生紧缚慈悲绳。
佛魔不二用有异,众生不一偏憎僧。真做假时假亦真,乾坤转里打神灯。
是何义,怎解?

大意是说佛法的慈悲才是真慈悲,舍弃小我的个人爱恨,而达到无我的博爱大爱。是用无我情而度众有情;执着于有情和小我的人不能理解无我的无情的博大胸怀,众生凡夫紧紧地执着于所谓的善恶慈悲中,作茧自缚不能自拔。不要仅仅抓住世俗的所谓慈悲,也就是个人的爱恨去量度真正的慈悲。只有明了了看似无情的博爱慈悲,才能明白无情的良苦用心和巨大的作用。

请问楼主这个是哪位祖师大德感慨现世信众迷惑而发感慨的偈颂吧?

佛以无情度有情,魔借慈悲惑众生,有情不解无情义,众生紧缚慈悲绳。
大意是:佛陀用貌似无情的舍弃出家修行觉悟,来度化世间的有情众生,而魔王却要借助表面的那些慈悲行为来迷惑不明真相的众生,世间的众生因为不能明了貌似无情的博爱真成的慈悲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就用世间众生所理解的那种慈悲的标准来衡量真正的慈悲。所以是错误的。(在这里的“有情”是指世间和六道中的所有无明众生)
佛魔不二用有异,众生不一偏憎僧。真做假时假亦真,乾坤转里打神灯。
佛境界和魔王的神通境界唯一的差别只是在起心动念和发愿救人这一点上的差别,佛是救人而魔是惑人,但是众生因为根器和机缘的关系而不能明了这个本质的区别和道理,只看很多出家人或者僧俗信众的一些表面现象而对佛法僧,特别是僧人有异议。岂不知,真的佛菩萨和假的佛菩萨也就是魔王们都是混在一起的,如果不能明了前面说的那个唯一的发心的区别的话,就很难辨别,往往会对真正的正信发愿的和尚产生误解和误会而谤佛,对真正的佛法和真正的慈悲起了偏见。所以真真假假都是混在一起的,要在关键时候有主见能辨别出来而不至于困惑。在颠倒乾坤和娑婆世界里有一盏指路的明灯,而不至于迷惑于表相。
大意可能就是这个了。
阿弥陀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12
佛似无情,以种种办法磨练我们的惰性,恢复我们的本性,好像对我们残酷无情;魔看起来很慈悲,满足我们种种欲望,却让我们堕落;我们众生不理解佛的一片苦心,紧紧抓住魔的“慈悲”;等你到达更高的境界,你就会发现佛与魔都是你的好老师,他们是从正反两方面来教导你,我们不应该有分别心,生起喜欢和憎恨的心,而要用清净的自性随时观照,指导我们的行为。
第2个回答  2010-03-12
单论字面意思,我相信lz一定明白。
如果lz问的是其内里的真实含义和传达的更精确的意义,恐怕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无情度化友情,难。所以有情不解无情尊
慈悲迷惑众生,易。所以众生抓住慈悲绳
但是
你怎么能分辨佛与魔呢?西游记中有一段描写的好,从中能够看出作者的境界。
是一句“菩萨妖精,妖精菩萨”
妖精和魔是不是众生之一?是。佛要不要度化他们,当然要度化。
真真假假两混谈,是因为这世界上哪有什么真假可言?不过是迷途不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罢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3-12
佛在成佛的时候,一切都舍掉了,唯独不舍慈悲。所以说,佛本无体,以大慈悲为体。
“魔借慈悲惑众生”,魔的慈悲是假慈悲,只是表象,是为了迷惑众生。
在佛教里,培养慈悲心是最重要的修行,可以说没有慈悲心的就不是佛弟子。但是做为佛弟子一定要有智慧,要明辨是非,不要被一些假的表象所迷惑。
第4个回答  2010-03-12
说实话 前半句还差不多 有那么一点头绪 后面的就看不大懂了 我说一下自己的见解吧
佛 表面看似冷漠不理尘世 但他主张种下善缘 佛光普照 总会是善人得到好的结果 毕竟是以慈悲为怀嘛 而魔恰恰相反
世间迷幻颠倒 俗人心理不明白大恶大善 不明白佛的力量 在这些力量面前是如此的渺小
后面的就不是很明白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