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口中“厚颜无耻之人”王司徒,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如题所述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经典的(虚构)情节武乡侯骂死王朗。

诸葛亮北伐时,王朗不顾已经76岁之高龄,与曹真等人于祁山迎战诸葛亮。在阵前与诸葛亮挑起舌战,然而被诸葛亮的言词所驳倒,一时气愤而自马背上摔落而死。

这一段虽然是演义小说里的情节,但其实这事有原型。

王朗此人,早年追随陶谦,后为会稽太守。

孙策在江东攻城略地,他举兵抵抗后失败被擒。孙策认为王朗是儒雅之士,责问后没有加害于他。

后来他又归顺了曹操,由谏议大夫升为御史大夫。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王名士年轻时有个老相识,就是许劭的哥哥许靖许名士。

许靖就是刘备围成都时企图翻墙逃命未遂,被刘璋不予追究的那位名满天下的人物。

有意思的是,王朗在魏国做到三公,许靖在季汉也做到三公。

按法正的评价,许靖年老无才,但他好歹还不是傻子,对王朗的策反根本不搭理。

那边厢王朗自己倒是来劲了,于建兴元年,居然拉上华歆和陈群,几个人一起给诸葛亮写信。

《诸葛亮集》:是岁,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

信中说魏主乃天命所归,西蜀小邦,只应投顺称臣云云。

诸葛亮随即写了一篇文章,题曰《正议》,针对王朗的无耻劝降,严厉加以驳斥。

《正议》: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魏不审鉴,今次之矣;免身为幸,戒在子孙。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承伪指而进书,有若崇、竦称莽之功,亦将逼于元祸苟免者耶!

昔世祖之创迹旧基,奋羸卒数千,摧莽强旅四十余万于昆阳之郊。夫据道讨淫,不在\寡。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于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继之以篡。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又军诫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昔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海内,况以数十万之\,据正道而临有罪,可得干拟者哉!

大意就是:几个老不正经的胡说八道,我们好人不干这种事!

这篇答复,言辞斯文,不卑不亢,用典简明,有理有据,义正辞严,鞭挞了魏国对他提出的投降的建议,大义凛然、气势恢宏。

罗贯中应该就是根据这个典故,把笔战改成面杀,直接让诸葛亮骂死王朗了事。

值得一提的是,王朗后代混的相当出色,儿子王肃是儒学大师唐代配享孔子,孙女王元姬是文明皇后,女婿司马昭消灭蜀吴两国,外孙司马炎是开国晋朝,六世堂孙王羲之称书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9
王朗当然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但也不像很多“真相党”说的那样属国之良臣,就是一个才具挺平庸的人,始终无大建树,但在官场上倒是很滑溜,擅长投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