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王朗,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如题所述

王朗王司徒,自从作为鬼畜素材火遍网络之后,很多人对他的印象都说一个瘦小的迂腐老头,因为诸葛亮几句骂便气绝身亡。真是如此?三国演义极力颂扬了诸葛亮的辩才,有时有泼妇骂街的本领,尤其是面对曹魏司徒王朗,诸葛亮更是威风凛凛,

原文"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傕郭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其中19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编剧多有神来之笔,变文言为通俗,人民喜闻乐见。比如,《武乡侯骂死王朗》这段里,编剧让诸葛亮下了一套华丽说辞,憋得王朗王司徒哑口无言,末了使个“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一锤定音。可怜见了王司徒,如今逐日里,满互联网上,吐血倒马,气死了一遭又一遭。至于丞相那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真是田间地头,有井水处皆歌谣了。但在原著设定中,王司徒不仅是文官,还是武将,战斗力不低,还跟东吴大将太史慈单挑过。

《三国演义》第15回“两阵对圆,孙策出马,谓王朗曰:“吾兴仁义之兵,来安浙江,汝何故助贼?”朗骂曰:“汝童心不足!既得吴郡,而又强并吾界!今日特与严氏雪仇!”孙策大怒,正待交战,太史慈早出。王朗拍马舞刀,与慈战不数合,朗将周听,杀出助战;孙策阵中黄盖,飞马接住周听交锋。两下鼓声大震,互相鏖战。。”王司徒的武力值妥妥的90+,却往往被低估成了只为摇唇鼓舌,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还有就是王朗并非骂死的,而是寿终正寝,《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太和)二年(228年)春正月……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而未如《演义》所云,有以王朗为军师随军出征之事。且又载:同年“十一月,司徒王朗薨”(《资治通鉴》同),

可见王郎之死,距此战的结束已有大半年了。其实王朗并非骂死的,而是寿终正寝,《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太和)二年(228年)春正月……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而未如《演义》所云,有以王朗为军师随军出征之事。且又载:同年“十一月,司徒王朗薨”(《资治通鉴》同),可见王郎之死,距此战的结束已有大半年了。

可以说《三国演义》为了把诸葛亮塑造成神真是无所不要企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6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金陵物

在《三国演义》中,为了彰显诸葛亮的魅力,曹魏司徒王朗只能作为一个反面教材被诸葛亮活活骂死,王朗也因此一死成名。然而历史上的王朗真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他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一、镇守会稽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人,出生年月不详。王朗是经学大师,他有一个相当厉害的老师——杨赐。杨赐是杨震之孙、杨秉之子,杨震外号是“关西孔子”,杨秉是皇帝侍讲,两个人都是儒家大师,杨家从杨震到杨修都是学富五车、聪明绝顶的人物。杨赐传承家学,教授弟子,王朗正是他的得意弟子,王朗日后有能力写出诸多儒家经典文集都是拜杨赐所教。

所以后来王朗为了向杨赐之子杨彪让位,干过称疾辞官的事。

王朗对杨赐很爱戴。公元185年杨赐病逝,王朗作为他的弟子披麻戴孝,弃官守丧。服阕后,王朗去投靠徐州刺史陶谦,在陶谦手下担任治中从事。时值天下大乱,董卓被杀,汉献帝被李傕、郭汜两个军阀挟持,陶谦有意讨伐李傕、奉迎天子,于是在王朗的建议下遣使上表,向汉献帝表忠心。此时的汉献帝自身难保,只能给陶谦和王朗加一堆官衔,以资鼓励,王朗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在会稽郡,王朗一展才华,移风易俗,“居郡四年,惠爱在民”。但也正是在会稽郡,王朗迎来了日后称霸江东的大敌——孙策。

与孙策一战成为王朗的一生污点,被诸葛亮嘲讽。

公元196年,孙策离开袁术、打败刘繇后,向会稽进军。此时的孙策意气风发,连战连捷,王朗根本不是对手,功曹虞翻建议暂避锋芒,王朗则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为由拒绝,与孙策开战。

双方鏖战一番后,孙策听从叔父孙静的建议,一方面多燃火炬以作疑兵,另一面派兵从查渎绕道袭王朗的高迁营垒,王朗毫无防备,大败亏输,只好带着手下往海里逃。好不容易逃到东冶,又被孙策追上,王朗没办法只好投降,孙策以其“儒雅,诘让而不害”。王朗“誓不屈”,自己好歹算是一方诸侯,在孙策看来又是个迂腐的文人,所以孙策宁愿重用他手底下的虞翻也不愿用王朗,只是把他安置在曲阿。

二、投靠曹魏

王朗在江东过得并不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直到公元198年,曹操征召王朗入朝为官。王朗从海路出发,因战乱频仍走了一年多才到任,被封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曹操曾经问他孙策此人如何,王朗回答“策勇冠一世,有俊才大志”,文有张昭、武有周瑜,“终为天下大贼”,这说明王朗对江东局势的判断还是很准确的。此后关于江东的事,曹操、曹丕多咨询他的意见。

公元213年,曹操加九锡、称魏公,在曹魏混了十余年的王朗被封为大理,掌刑法审判,与钟繇一起治狱审案,“务在宽恕,罪疑从轻”,主张修生养息,扶育孤弱,“治狱者得其情,则无冤死之囚”,“割奢务俭之政,除繁崇省之令,详刑慎罚之教”。

到了曹丕、曹叡的时代,王朗先后被封为乐平乡侯、兰陵侯。曹丕外出游猎、天晚方回,王朗上书劝谏。而曹叡大修宫室的时候,则上书劝说奢侈的曹叡减少苛捐杂税。所言多被采纳。

公元228年,王朗病逝,被追谥为成侯。其子王肃一样成为经学大师,其孙女王元姬嫁给司马昭,生下日后的晋武帝司马炎。

三、无辜被黑

王朗的一生似乎平淡无奇,没有波澜壮阔的战斗,也没有显赫的功劳,但他是一名经学大师,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为曹丕篡汉提供诸多理论依据。为人恭俭谦让,严整慷慨,清廉宽政。

在投降孙策的困厄之时,尚“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在名士刘阳谋杀曹操未遂,其子被曹操搜捕追杀、无人敢救的时候,王朗收留了他,为刘阳保住了后代。作为一个儒生,王朗有救人危难之心,讲究仁义,在困厄之时尚能坚守初心,不失为一个赤子。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王朗与华歆曾经一同乘船逃命,这时候有个人求救上船,华歆不想救他,王朗则认为船大可救,收留了此人。后追兵大至,王朗想把这个人扔下去,华歆则认为救人就到底,怎么能中途抛弃呢,最后三人一起逃了出去。

王朗是很推崇华歆的,后人也以这则故事判断二人秉性优劣,认为王朗不如华歆。但是两个都是自身难保的逃难人而已,救与不救都没什么错,二人的两次选择都是人性使然。

在会稽郡“身为汉吏,宜保城邑”,但王朗最后投靠了篡汉的曹家。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让他在《三国演义》里只能扮演一个丑角,被诸葛亮骂死。然而在真正的历史上,王朗与诸葛亮从未见过面,他确实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死的,但纯属是自然死亡。

王朗与诸葛亮唯一的交集是隔空打嘴炮。在刘禅继位的时候,王朗曾经写信给诸葛亮,劝他顺应天命、投降曹魏,诸葛亮则在《后出师表》中回击“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讽刺王朗丢失会稽郡、被孙策打败。

王朗有缺点,但不像诸葛亮骂的那样“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反而留下了诸多著作,成为名家大师,并非电视剧中“厚颜无耻之人”的形象。

第2个回答  2018-03-15
被罗贯中黑的人太多了,说实话,三国演义很多程度上误我中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