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

如题所述

定语后置的标志

(1)“之……者”中的“之”与“者”,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它们都属于结构助词。如:

①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敲击起来)发出铿铿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

②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日行千里的马。

(2)“……之……”中的“之”也是结构助词,表示提宾的标志是“之”作为结构助词的基本用法之一。如:

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范仲淹《岳阳楼记》)

——处在高高的庙堂(朝廷)上,就忧虑那老百姓。

②    冠切云之崔嵬。(屈原《涉江》)

——头戴高高的切云冠。

(3)“……者”中的“者”,在表示定语后置时也属于结构助词,可以翻译为“的”。如:

①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村子里一个游手好闲的青年驯养了一只蟋蟀。

②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资治通鉴》)

——再说将军可以用来对付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4)“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注意用法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的四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