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孩子认识高科技产品,却没有生活常识,该如何改变?

孩子没有生活常识该怎么办?

现在的很多小孩子,都是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因为自己的父母在城市里打工,有了一定的资本,那就在城市定居了。可以说如果在城市生活的话,这样子的孩子肯定是见识方面比较广的,因为在城市的话,肯定是会在科技或者是在生活各方面比农村更加的发达。

也会有更多的高科技的产品,对于孩子的认知或者说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同时我们也要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说现在的很多城市孩子,他们虽然认识很多的高科技产品,对于这样子的产品的使用也是了然于心,但是却没有生活常识,那我觉得这一点还是比较可惜的,因为我们既然是人,我们既然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一定是需要有生活常识的。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必备的,因为你不管有多么的有钱。不管是生活在多么豪华的城市,也是必须要去生存,必须要去生活的,你懂得这些的生活常识,你才能更好的给自己生活,所以我觉得,在这方面家长可是要付出一点心思的。

在小的时候去教你的孩子一些生活常识,这是他必须去掌握的,那可能有一些家长自己也本身是比较年轻的,也是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可能自己也不是很懂,那么你可以在与孩子讲解的这个过程中,让自己也去懂得更多的生活常识。这样子的话就是一举两得的行为,我觉得是非常的好的,也会让你们的生活更加的仅仅有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9
家长首先要对各类知识进行分类,然后依据各类知识和生活关联的程度作一个排列。斯宾塞的分类排列是这样的:

A.直接有利于自我保护的知识。

B.获得生活资源,间接有利于自我保护的知识。

C.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知识。

D.与维持正常社会关系有关的知识。

E.用来满足爱好和情感的知识。

在上述各类知识中,A类知识是保护我们个人安全以及预防各类危险的知识,理应放在首位;B类知识是一个人所必需的劳动、生产、工作,也就是养活自己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去承担相应的责任;C类知识是关于家长应该怎样养育孩子的知识,也是一个家庭幸福美满的关键;D类知识是做一个公民所需的知识,比如社会规则、个人义务等;E类知识是除以上知识之外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娱乐活动,包括诗歌欣赏、绘画、音乐等。

理想的教育当然是将以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得很好,就算不能,也应当根据主次进行有比例的学习。

在所有的这些知识中,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有些知识仅有永恒的内在价值,有些知识是有半内在价值,还有一些知识则具备习俗的价值。像科学真理是具有永恒的内在价值的,不管什么时候都有用,比如“1+1=2”或者“氯是一种消毒剂”等等;因为懂得拉丁文或者希腊文字而增加了英语知识,这可以算是半内在价值;而历史上出现的人名、地名以及发生的事件这类事实则仅仅具有习俗上的价值。

显然,在一般情况下,具有内在价值的知识比有半内在价值的知识以及习俗知识都重要。而这每一种知识,都存在双重的价值,不但能用来指导行动,而且可以用来训练心智。

虽然人类生来就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从小就懂得躲避陌生的东西以及未知事物所带来的危险。但这并不是A类知识的全部,所以在引导孩子学习A类知识时,家长应该传授得更加具体深入。比如教会孩子怎样避免因为不遵循生理规律而生病;如何防止由于不良习惯所引发的身体衰弱等等。

孩子只有学会了这些自我保护的知识,才能谈接下来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会他们保持身体健康以及良好情绪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B类知识的价值,相信几乎每个家长都清楚。的确,如果一个人连他自己都养不活,又怎么可能做好其他的事情呢?所以,这类知识一度被家长视为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比如语文、数学、物理等知识。

所以,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的教育,教会孩子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
第2个回答  2019-08-19
那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不是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教育结果,这不让干,那不让干,孩子连洗衣服啥的都不会!
方法一:找到适合孩子做的事情
对于宝宝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没必要多问,而他现在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到的,也别急着去培养。
家长真正要重视的,是那些对孩子来说有难度、但引导一下就能做好的事,这样教育才有意义。
我举个例子来说。
你家孩子才 2 岁多,引导他能做到自己穿内裤、长裤,或把自己套进衣服里就很好,但不用要求他自己扣扣子、系鞋带,这些精细动作对他有点难,家长要帮他一起做。
方法二:小步前进,正确引导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他不知道怎么做。
就拿收拾玩具来说,我们总爱说「去,把玩具收拾了」,但不告诉孩子该怎么做。
其实,我们可以在家准备一个专门放玩具的箱子或是桶,平时就告诉孩子,玩具放这里,玩的时候拿出来,不玩的时候放回去。
每次玩完以后,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收拾玩具,比如「如果不把积木放回去,可能会扎你的小脚哦!」
方法三:让习惯变成有趣的事
孩子不愿意做某个事儿,大多数是因为他觉得这事没什么意思。
就说拉臭臭这个事儿,孩子如果总是不愿意去做,你可以给孩子买一个宝宝马桶,这种马桶很好玩儿,里面的图案可以随便换,马桶圈也有好几个颜色。
如果对孩子来说,在马桶上拉臭臭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他当然愿意做。
把握 0~3 岁黄金期
培养宝宝好习惯
常言道,三岁看老。0~3 岁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佳时机,把握这个时期,对于宝宝独立成长大有帮助。
但如果管教方式有误,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情商发育、社交关系甚至是性格形成。
第3个回答  2019-08-19
人的能力,是需要通过实践去锻炼和提升的。
孩子认识高科技产品,说明他的智力、认知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孩子缺乏生活常识,就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缺乏实践经验这一个原因了。
其实,这个问题在目前也是很普遍的现象。
父母给孩子创造的,是自己所能提供的最优越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尽可能的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所以,孩子们才有机会去接触那些高科技产品,去享受生活。正因为接触得多,所以就对那些东西更加熟悉。
但是,父母们却忽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因为衣食无忧,所以孩子们就不必参加劳动,不用自己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造成了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状态。正是因为如此,孩子们才缺乏生活常识。
改变这一切,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呵呵孩子们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社会生活中他们需要面对的一切。也就是让他们独立自主!
孩子们的智力和理解能力、适应能力,是完全可以承担得起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任务的。只要给他们锻炼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他们就能够积累足够丰富的生活常识,总结出足够多的生活经验,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的。
第4个回答  2019-08-19
人们常常用“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来形容懒惰、不劳动与缺乏生活常识。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孩子们,估计大多数要进入“五谷不分”的行列。

想想的确可笑,我们鼓励孩子们学习着高大上的知识和文化,鼓励孩子们提升考试成绩、鼓励孩子们参加着各项兴趣班,但是却不认识自己经常吃的都是什么!

孩子们对物理定律、数学口诀、诗歌文章背起来朗朗上口,却认不出几种常见的庄稼或蔬菜。

这未免是一种知识上的缺失。

我们不要求孩子必须会种植蔬菜,但是一定要让他们认识到种植蔬菜的辛苦,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懂得“节俭”的心灵!

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是因为没有见过一些生活困难、身有残障的弱势群体;一个人没有节俭的习惯,是因为不知道劳动的辛苦。

所以,如果有机会,建议家长一定要带孩子到农村感受感受。

当他们看到庄稼的生长的过程、当他们看到农户种植的辛苦,就会对课堂上所学的“锄禾日当午”有了真实而深刻的认识,就会认真对待他人的劳动成果。

就算鼎盛如古罗马时代,贵族们虽然过着国防安全、物质富足和精神丰富的生活,但生活奢靡忘却了节俭。贵族们在饕餮宴会中吃饱后甚至是通过挖喉呕吐再进食的方式来炫富,最终的结果就是败家、败国。在这个世界上,资源是有限的,千年基业也禁受不住无节制的浪费。

现在的孩子们普遍缺乏一次“上山下乡”的经历。当然,此时非彼时的“上山下乡”。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体验让孩子们看到生活的另一面,让他们知道城市之外的世界。不然,等他们长大成人后也会成为“井底之蛙”。

“带着孩子去下乡”,这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