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在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为什么

如题所述

梅岭三章》由三首七言绝句构成。三首诗虽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可单独成篇,但在基本题旨上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及甘愿为人类美好事业献身的革命生死观。三首诗都以小序中“虑不得脱”四字自然生发而来,以断头为基本意象,但诗中却无一丝一毫悲切伤感的情调,而是一派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慷慨豪壮之气,令人热血沸腾,斗志倍增。 第一章着重表现作者对革命事业生死不渝的坚贞气节。“断头今日意如何?”诗一开篇就径直将死亡问题提了出来,以如何面对断头之危自问,这充分显示出陈毅勇于面对死亡的大无畏气概。在生死危难面前诗人想到了革命尚未成功,理想未遂,壮志未酬,今日断头实在是死不瞑目。于是他驰骋想象,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笔法,续写了豪情四溢、气贯长虹的壮言:“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泉台,犹言泉下、地下。诗人以泉台比喻反动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以阎罗喻指祸国殃民的罪魁,表示自己一旦牺牲,就要到黄泉之下去招集先前死难的战友,组织起浩浩荡荡的十万大军,直捣阴间地府,斩下阎罗的首级。这两句诗慷慨激越,笔墨酣畅,惊天地,泣鬼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革命斗志,令人拍案叫绝。 第二章着重写对后死诸君的期待,激励战友为人民解放的未竞事业继续奋斗下去,表达了对革命的必胜信念。首句“南国烽烟正十年”,回顾起自己从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到当时(1936年)恰好是十年所走过的革命道路。“此头须向国门悬”,化用春秋时期伍子胥临死时要求吴王把自已的头颅悬挂在吴国都城(今苏州)阊门上,以看到越国军队来把吴国灭掉的典故,表明自己即使牺牲了,也要瞪大眼睛看着国民党反动派的灭亡。突出了诗人不彻底消灭敌人,死不暝目的阶级的感情。三、四句是对战友的勉励和期待,诗人勉励战友奋勇作战,不要因为革命有牺牲而消沉,而应该化悲痛为力量,以歼敌胜利的捷报来慰藉牺牲战友的英灵。 第三章进一步正面抒发他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这表明诗人从参加革命之日起就把革命队伍当作自己的家,并决心为革命胜利奋斗终身;虽然革命事业遭到暂时的挫折,眼前祖国大地还处于反动派的血腥残暴之中,但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将革命队伍当作自己的家,这是一个青年时代即怀忧国忧民之情的共产主义战士崇高人生观的生动写照,显示出诗人高尚广阔的胸襟。而“血雨腥风总有涯”则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和革命前途的辨证认识,这与他同年稍早所作之《三十五岁生日寄怀》中的“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及与《梅岭三章》作于同期的《无题》中的“莽莽神州叹沉陆,魂兮归来大地红”,表达的是同样的信念。正因为对未来抱着坚定的信念,所以诗人处变不惊、临危不惧、从容泰然、义无反顾地咏歌道:“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为了人类解放的美好理想早日实现,诗人甘愿将自己和无数烈士的鲜血流在一起,在祖国的大地上浇开自由之花。在这里,诗人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注入中华民族取义成仁的传统美德之中,对全诗第一章起句中所提出的“断头今日意如何”,作了最具体也最完美的回答。 《梅岭三章》不假雕饰、一气呵成,堪称流芳千古的黄钟大吕之作。全诗雄浑豪放,格调高昂,力透纸背,句句璀璨,字字珠玑,情文并茂,是诗人崇高情怀的抒发,也是诗人伟大人格的写照。郭沫若读到这三篇足以传世的绝唱,推崇备至:“陈老总的一辈子,只有在他艰难困苦、九死一生的时候,才写出了这样的诗。这是真正用鲜血、用生命写出来的诗!诗如其人。这几首诗,就够陈老总永垂不朽的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03
《梅岭三章》也是陈毅在生死存亡之关头所写下的一曲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构成的一组诗。三首诗虽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可单独成篇示人,但在基本题旨上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作者坚定革命的信念及甘愿为人类美好事业献身的革命生死观。二首诗都以小序中虑不得脱四字自然生发出来,以断头为基本意象,但显示出的却无一丝一毫悲切伤感的情调,而是一派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的慷慨豪壮之气。吟咏之际,不觉使人热血沸腾,斗志倍增。第一章着重表现作者对革命事业生死不渝的坚贞气节。断头今日意如何?诗一开篇就径直将死亡问题提了出来,以如何面对断头之危自问,这充分显示出陈毅勇于面对死亡的英雄无畏气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