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为什么都愿意葬在洛阳邙山?

古代人为什么都愿意葬在洛阳邙山?

有学者在韩国首尔国立民俗博物馆参观时,听到了一首丧歌:“死去的亲人啊!你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啊!你要去邙山,你到了那里,就永远回不来了……”。他忙问韩国翻译:“邙山?他们唱的是邙山吗?”翻译说:“是呀,死人都要去邙山,要住在那里的。”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有了解的话,那么这个邙山的地名一定不会陌生!古语有言:“生于苏杭,葬于北邙”。这里的北邙指的就是洛阳北郊的邙山。
邙山,是历代墓葬的风水宝地。千百年来,从汉魏至隋唐,经五代到宋元。无数帝王将相,富商巨贾,文人雅士,寻常百姓都葬于洛阳邙山。

在面积700多平方公里的邙山地区,冢连冢,墓压墓,古代墓葬的数量之多,面积之大,延续时间之长,不仅在中国独一无二,也是世界罕见。
目前已初步确定“洛阳邙山陵墓群”埋葬着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代共计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
为什么中国历代那么多帝王将相死后喜欢葬在邙山?究其根本,这种说法的兴起还是因为北邙山符合了风水宝地的各项指标。在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中,山是沉稳渊博的象征,水则代表着灵动变通,山水合理搭配便是上佳风水,也预示着墓主人可以在死后枕山蹬河,俯视天地万物。虽然北邙山谈不上气势巍峨,但其起伏也别具韵味,再加上怀抱黄河,背山襟水的地势足以称作天下一绝。
为什么中国历代那么多帝王将相死后喜欢葬在邙山?

那么文章前面提到韩国人丧歌中唱的“邙山”是否与洛阳邙山有关联呢?答案是肯定的。
据专家考证,仅公元800年—860年间,来洛阳的韩国学者“先后六十余批,人数在两千到三千之间”。洛阳太学规模有学生三万余人,其中韩国留学生就占了十分之一。这些莘莘学子中的佼佼者大都在唐朝为官,也有不少人学成回国,成为新罗国的重臣和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迹。
这批留学生当中有未能回国,客死异乡的200多人被合葬在邙山,称作“韩园”,其他学成回国的学生不仅带回了学术典籍,也带回了中国的风俗和礼仪,将首尔附近的一座山命名为“邙山”,一条河命名为“洛东河”。

就这样“邙山”,被韩国人一代一代牢牢地记在心里。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韩国人可以把中国那么多的东西看做是自己的。那还不是,韩国人的文化少不了汉文化的基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