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如题所述

依恋是儿童与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和父亲,尤其指前者)之间形成的持久的亲密的情感关系。
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毕曾研究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的孤儿的发展情况,发现婴幼儿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如果没有与相对固定的看护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即使他们有良好的生活、医疗条件,仍有较高的死亡率。其余的儿童虽长大成人,也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难以适应社会生活。因此,鲍尔毕提出了一套生态学的依恋理论,被心理学界普遍接受。
1.依恋行为
儿童对依恋对象会产生一系列表达情感的行为方式。这类表达情感的行为方式就是依恋行为。它是依恋关系的外显表达和维持方式。儿童的依恋行为随年龄不断变化,但其依恋的关系是不变的。
2.依恋的生物功能
从人类进化的观点看,儿童的依恋是一种适应性行为,为了随时得到成人的保护,不致发生意外危险。从社会化的功能来看,儿童在养育者的保护下也容易适应社会环境,不致生异常。
3.依恋的行为系统
鲍尔毕认为,人类具有若干个行为系统,这是物种进化的产物。婴幼儿有4个行为系统:(1)依恋行为系统;(2)警觉-恐惧行为系统;(3)探究行为系统;(4)交往行为系统。
鲍尔毕特别强调4个行为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些行为系统之间能相互激活,而有些行为系统之间则相互抑制。
同伴的相互作用
儿童的同伴关系是与亲子关系相互平行的、不可替代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心理价值。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平等的、互惠的,它为儿童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它的功能就在于发展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吸收同伴的经验,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增强情感支持。从习性的观点看,儿童的同伴关系与儿童获得资源的目的有关。为了增强获的资源的力量,儿童需要与同伴合作,而合作中又有竞争。许多学者认为,在学前儿童中,同样有复杂有趣的同伴关系。
认知习性学
认知习性学的观点认为,在实际的行动中,儿童能运用自己的智力去适应环境中的各类障碍(包括物理的、社会的、信息的),并努力地解决问题。这一观点与皮亚杰的主动活动很接近,而且对学前教育具有特殊的启示。尊重儿童的活动权利和创造精神,是当前学前教育特别重视的话题。认知习性学的这一观点肯定是有价值的。
习性学的发展观
习性学的发展观认为,儿童的发展水平是以他的行为来划分的,每一个发生的行为都有其生物学的基础。行为的发生是不连续的。只有当机体成熟到一定的程度,一个信号刺激便能激发出一个新的行为模式。
起因和功能
习性学很强调行为的起因和功能。其中,起因包括:即时起因、个体发生起因、种系发生起因;功能包括:即时功能、生存功能。
大多数的发展理论只关心行为的即时起因和个体发生起因,习性学为我们进一步考察了行为的种系发生的起因和生存功能,从而大大地扩大了我们认识人类行为的高度和深度。体现了多层次、多维度认识的新观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