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9-11-19
凉州词诗意: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延展回答】
原诗: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第2个回答 2019-11-19
凉州词
王翰[1]
葡萄美酒夜 光杯[2],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王翰:字子羽,唐代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是当时名重一时的边塞诗人。他的这首《凉 州词》,文采壮丽、风格遒劲,堪称盛唐边塞诗中的佳作,也是王翰诗作中的代表作品。
[2]夜 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用白玉精制而成,因“光明夜 照”得名。
【赏析】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 州词》即其中之一。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 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 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这首七绝正是一首优美的边塞诗。
诗作描绘了偏僻荒凉 的边塞的一次盛宴。首句用绚丽优美的语言和清越悦耳的音调,尽显盛宴气派之豪华;次句用“欲饮”两字,将宴会的热闹场面进行细致的描绘,酒宴中伴随着音乐,着力去渲染气氛。第三、第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在边地,环境荒寒艰苦,征戍生活紧张动荡,遇到这样的欢聚酒宴是很难得的,因此面对美酒和盛宴,将士们全都兴致高涨,准备一醉方休。
这里的“醉卧沙场”,不仅表现出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还 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宴席的热闹气氛十分契合。整首诗作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欢乐的盛宴,完全不同于一两个人浅斟低酌,借酒浇愁的那种场面和意境。全诗语言明快、节奏跳动跌宕、情绪奔放,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10-11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第4个回答 2016-11-03
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