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2

1. 文言文助读原文

146原文:臣先奉敕编集历代君臣事迹,又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今已了毕者。

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几,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上起战国,不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 147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

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超绝。

148: 王勃所至,请托为文,金帛丰积,人谓心织舌耕。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掩面而卧。

忽起,一笔书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162 多多益善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163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164指鹿为马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165奇货可居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

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

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嫡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

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无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子楚曰:“然。

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嫡嗣。”

子楚乃顿首曰:“毕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166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兴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

167庸人自扰 陆象先……为政尚仁恕。司马韦抱贞谏曰:“公当峻扑罚以示威,不然,民慢且无畏。”

答曰:“政在治之而已,必刑法以树威乎?”卒不从,而蜀化。累徙蒲州刺史,兼河东按察使。

小吏有罪,诫遣之,大吏白争,以为可杖。象先曰:“人情大抵不相远,谓彼不晓吾言也?必责者,当以汝为始。”

大吏惭而退。尝曰:“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弟澄其源,何扰不简邪?”故所至民吏怀之。 168一字千金 当时是,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

吕不韦以秦强,羞不如,亦招志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

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169入木三分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

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

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

170强弩之末 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月即复倍约。

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

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

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

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群臣议者多附安国。

2. 急求《文言文助读》70篇及其以后的翻译

1、范仲淹有志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4、宗悫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

他的叔父是宗炳字少文,此人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

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有强盗来打劫。

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

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跟着他喜好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所以没有被乡亲称赞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

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

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6、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是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

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掳走了妇人。

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

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

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涉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起受雇佣给富人家种地。

有一天,他放下农活到田埂上休息,对秦王朝肆无忌惮的征调劳役、不断加重对老百姓的压迫和剥削的社会现实忿恨不平,就决心摆脱压迫和剥削,改变目前的社会地位,并对他的同伴们说:“假如将来我们中间有谁发迹富贵了,可不能相互忘记啊。”同伴们讥笑他:“受雇给人家种地,怎么能发迹富贵呢?”陈涉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道:“燕雀哪里会懂得鸿鹄的凌云壮志呢 9、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

3. 急求《文言文助读》70篇及其以后的翻译

1、范仲淹有志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4、宗悫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

他的叔父是宗炳字少文,此人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

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有强盗来打劫。

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

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跟着他喜好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所以没有被乡亲称赞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

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

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6、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是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

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掳走了妇人。

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

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

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涉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起受雇佣给富人家种地。

有一天,他放下农活到田埂上休息,对秦王朝肆无忌惮的征调劳役、不断加重对老百姓的压迫和剥削的社会现实忿恨不平,就决心摆脱压迫和剥削,改变目前的社会地位,并对他的同伴们说:“假如将来我们中间有谁发迹富贵了,可不能相互忘记啊。”同伴们讥笑他:“受雇给人家种地,怎么能发迹富贵呢?”陈涉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道:“燕雀哪里会懂得鸿鹄的凌云壮志呢 9、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

4. 文言文助读101篇的翻译

101

管仲被捆绑,从鲁国到齐国,在路途中又饿又渴,经过绮乌地方时向边防人员讨吃东西,绮乌的边防人员跪着喂他,很尊敬他,边防人员乘机私下里对管仲说:“你适逢侥幸被流放到齐国没有死还被齐国任用,将要拿什么回报我?”管仲说:“如果真能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要任命贤能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我用什么报答你呢?”边防人员怨恨他。

特殊句式:将何以报我?(宾语前置,应是“将以何报我?”) 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宾语前置) 用齐(被动句,被齐国的人用)

词类活用:道而饥渴(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

一词多义:食(喂) 因(乘着,乘机)

5. 文言文助读中的一小部分翻译

"艾子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于田舍。有老父映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执子曰:『真字也。』父怒不与,执子返以告。艾子曰:『执也未达,通也当往。』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不得吞矣。』

实谄事李齐运②,骤迁至京兆尹,恃宠强愎,不顾文法。是时春夏旱,京畿乏食,实一不以介意,方务聚敛征求,以给进奉。每奏对,辄曰:“今年虽旱,而谷甚好。”由是租税皆不免,人穷,至坏屋卖瓦木,贷麦苗以应官。优人成辅端为谣嘲之,实闻之,奏辅端诽谤朝政,枝杀之。

实遇侍御史王播于道。故事,尹与御史相遇,尹下道避。实不肯避,道骑如故,播诘让道骑者,实怒,遂奏播为三原令,廷诟之。陵轹③公卿已下,随喜怒诬奏迁黜,朝廷畏忌之。尝有诏免畿内逋租,实不行用诏书,征之如初。勇于杀害,人吏不聊生。至谴,市里欢呼,皆袖瓦砾遮道伺之,实由间道获免。

6. 新高中文言文助读原文及注释

秀才何岳曾经在夜间走路时,捡到银子二百多两,不敢和家里人说这件事,担心家人会劝告他把银子留下。

第二天早晨他带着银子回到拾到银子的地方,看见一个人回来寻找。何岳问他那人银子的数目和封存标识,回答全都符合,于是就把银子还给了他。

那个人要分一些银子给他来感谢他,何岳就说:“我拾到银子而别人又不知道,银子全都可以成为我的财物啊,我为什么要贪图这几两银子的好处呢?”那个人感谢了他才就离去。何岳曾在当官的人家教书的时候,那个当官的人有时要去京城,寄存一个箱子给何岳,箱子里面有几百两银子。

告诉何岳等有机会的时候再来取回。他一离开就是几年,没有任何消息。

何岳听说那官员的侄子有别的事到南方来,就把箱子交给那官员的侄子托他带回给那位去京城官员了。何岳是一位穷秀才,他捡到银子就还给别人,短时期内不起贪心还可以勉励:但那官把银子寄在他家多年,却毫不动心,这种高尚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普通人! 原文: 秀才何岳,号畏斋。

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

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77、钱金玉舍生取义 钱金玉做松江县的千总官,性情刚毅果敢,崇尚廉洁的气节。道光壬寅年间(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

钱金玉正在休假回乡探亲,听到消息,立即收拾行装动身。他的亲友阻止他说:“战事正紧急,是祸是福不可知晓,您正在休假,上级官员又没有文件催促您前去,为什么忙忙地回去呢?”钱金玉不听,回到吴淞口后,就跟从军队守卫西炮台,和士兵一起吃饭睡觉,一起行动,他们用努力作战的话相互勉励。

到了东炮台陷落后,枪弹炮弹全都落到西炮台。钱金玉奋勇指挥战斗,浴血奋战几个小时,左臂中了三弹,却毫不后退。

他身边的士兵哭着说:“您有老母亲在,不能死。”钱金玉笑着辞谢说:“哪里有享受国家俸禄却在国家有难时逃避的道理呢?希望你不要为我母亲担心。”

不久,一颗枪弹飞来,击中了左胸,他于是倒下了。在临死的时候,他还大喊“卖国贼害了国家”不停。

原文: 钱金玉官松江千总,性刚果,尚廉节。道光壬寅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

其亲友尼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为?”钱不听。

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

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其近卒泣陈:“公有老母在,不可死。”

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置。

78、郑玄谦让无私 郑玄想注《春秋传》,还没有完成。这时有事到外地去,,与服子慎(虔)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互不认识。

服虔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注这部书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虔的见解多数和自己相同。

于是走到车边,对服虔说:“我早就想注《春秋传》,目前还没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相同。

现在,我应该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这就是服氏《春秋注》。

原文: 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

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

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

(文曰:成人之美风格高,如此良人何处找) 79、李绩煮粥侍姊 唐英公李绩,身为仆射,他的姐姐病了,他还亲自为她烧火煮粥,以致火苗烧了他的胡须。姐姐劝他说:“你的妾那么多,你自己为何要这样辛苦?”李回答说:“难道真的是没有人吗?我是想姐姐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即使想长久地为姐姐烧火煮粥,又怎么可能呢?” 原文: 英公虽贵为仆射,其姊病,必亲为粥,釜燃辄焚其须。

姊曰:“仆妾多矣,何为自苦如此?”绩(Jī)曰:“岂为无人耶!顾今姊年老,绩亦年老,虽欲久为姊粥,复可得乎?”(文曰:身高仆射之职,却亲为病重姐姐熬粥,可敬可贺!) 80、海瑞遗物 都御史海瑞,死在官衙的屋子里。他在南京做官的同乡人,只有户部苏民怀一个人。

苏民怀检查清点海瑞做官的俸禄,竹箱中只有八两银子,两丈麻布,几件旧衣服罢了。像这样的都御史怎么会多呢?王凤洲对海瑞评价说:“不怕死,不爱钱,不结党。”

这九个字写全了海公的一生,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论吗? 原文: 都御史刚峰(海瑞的号)海公,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怀民一人。苏点其宦囊,竹笼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

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此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