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容易生气怎么办?

如题所述

情绪容易激动、易发火,在临床上可以通过心理调整的方法。首先需要意识到容易激动、易发火时,患者内心的想法是什么。从认知行为的理论来看,想法决定了情绪和行为,而当患者出现激动是一种情绪时,患者的内心想法决定了其行为上容易发火,甚至出现冲动、伤人、毁物的情况。所以在认知行为理论来讲,想法、情绪、行为的监测非常重要,通过监测这些内容可以让患者意识到,其行为情绪的背后是想法的不合理。通过调整其不合理的认知模式,重建认知体系,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另外情绪容易激动易发火,如果严重,特别是出现在精神疾病当中,就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如果是出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就需要应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如果出现在躁狂症患者,可以应用心境稳定剂和抗精神病性药物,进行系统规范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11
有几句名言:“有心无相,相由心变。有相无心,相随心转。”一个人思想转变了,形态就转变,譬如我们说一个人快发脾气了,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从他相上看出来了,他心里发脾气,神经就紧张,样子就变了。所以,看相是科学。有人说,印堂很窄的人度量一定小,印堂——两个眉尖中间的距离——很宽就是度量大,这是什么道理?有人天生的性格,稍遇不如意事,就皱眉头,慢慢的印堂的肌肉就紧缩了,这是当然的道理。

我们看相把印堂这里叫明堂,常说明堂亮不亮等等。有些人明堂很宽,有三个指头那么宽,一定度量宽宏;那个明堂窄的,不要问,脾气又急度量又小。再加上眉毛打结的,一定犯法。有几个同学两眉之间很窄,我说你把它夹宽一点吧!我们骂人常说,你搞什么明堂呀?那个明堂就代表你心里头想些什么,大概这些话还流行的。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学而》篇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个人一生没有人了解,虽有学问而没有发展的机会,还是不怨天、不尤人,这种修养是很难。所以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像春风吹拂,清爽舒适;像秋月挥洒,皎洁光华。内心要保持这样的境界,无论得意的时候或艰困的时候,都是很乐观的。但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自然的胸襟开朗,对人也没有仇怨。像包公、赵清献都做到这样的境界,这是“君子坦荡荡”。
至于小人呢?“小人长戚戚”,小人心里是永远有事情的,慢慢就变成狭心症了——这是笑话,借用生理的病名来形容心理上的病态,小人永远是蹩住的,不是觉得某人对自己不起,就是觉得这个社会不对,再不然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我们都犯了这个毛病,有时候:“唉!这个社会没得搞的。”言外之意,我自己是了不起,而这个社会是混蛋。这也是“长戚戚”的一种心理病。心里忧愁、烦闷、痛苦。所以这两句,可以作座右铭,贴在桌旁,随时注意自励,养成坦荡荡的胸襟。
人生的见解、眼光、思想、见地;每个人的气度、知识、范围、胸襟,都不同。你要成大功、立大业,就要培养自己的器度,像大海那样大;培养自己的学问能力像大海那样深。你要修道,要够得上修道材料,先要变成大海一样的汪洋。所以佛经上形容,阿弥陀佛的眼睛“绀目澄清四大海”,又蓝又大,就像四大海一样。而我们的眼睛太小了,有时连眼白还看不见呢!当然,观点和气魄都不行了
第2个回答  2019-01-11
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心情烦躁就会生气,有可能是生理原因,也有可能是心理因素,要保持平常心着实不是容易的事呀。多往乐观处想,当要生气时,喝杯水,让头脑冷静一下,将气压下去,或找个空旷的地方大声呼叫,将闷气发泄出来就好。
第3个回答  2019-02-12
不要老是接触一些悲观的事情,负面的事物很能影响一个人的负面情绪。当周围的环境十分轻松愉悦的时候,自己慢慢也会变得轻松起来,就是这个道理。可以在平时多看一些搞笑的杂志,或者轻松的喜剧电影之类的放松自己,因为这类的事物很贴近人的生活,在碰到不愉快的时候会很自然的一笑而过,不会那么在意,那么放在心上。
第4个回答  2019-01-11
你要发火之前闭上眼睛数十个数,你就会缓和一下了,然后长呼一口气,这有会好很多的,你可以试试的,在说气出病来谁替你生病啦,所以你就多想想那些生病的人就会好了,还是想开一点啊,自己对自己好点,不会有错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