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故事

如题所述

唐代宗广德元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

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

蓟北是安石叛乱分子的老巢,恢复了该国北部,标志着安士叛乱分子的崩溃,以及破碎山河的重新统一。对于一直忙着回到家乡多年的诗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写下他的眼泪来反映他的悲伤和喜悦的感觉。

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更生动地表达出来。带着欢乐的泪水,我回顾那些经历过困难的老太太。他们的旧云已经散去,他们沉浸在欢乐中。亲人的快乐是诗人最大的安慰。他很高兴他疯了。收集诗歌书籍,再也无心伏案读书。

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一、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二、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三、注释

1、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2、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3、涕:眼泪。

4、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5、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扩展资料: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当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时,他忍不住生气,跳舞,唱起了前七条法律。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下了第一个新闻的惊喜;下半场诗人准备回国,突显了回到家乡的喜悦。

整首诗的诗歌是无拘无束的,“喜”这个词渗透到各地,作者的无限喜悦和兴奋以极大的热情表达出来。因此,它被称为杜甫的“人生第一快速诗”。在获胜的消息后,诗人感到惊讶。诗人的思想和感情来自胸部和匆忙。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

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对于原本是一本书的人来说,这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行为。这种异常的描述恰如其分地表明了诗人的狂喜心态。 “英雄”是第一次惊喜的结果,以及由以下引起的惊喜的原因。

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

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所以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