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如题所述

1、体育锻炼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道德品质和塑造完美个性的重要手段

学校体育教育用其自身的学科优势不失时机地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体育锻炼以它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广大青少年。而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可塑性很强,同时也是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刻。

通过体育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适应青少年的年龄特征,特别是结合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的要求,能较全面的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进行培养。

2、体育锻炼对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及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其中包括智育的物质基础——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

3、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

青少年学生在名目繁多的考试和各科作业的压力下会产生各种焦虑反应,忧郁压抑的不良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学生因此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和过激行为。



体育课存在问题:

1、对体育课不重视,体育课时间被挤占。

体育课承载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重任,在当代的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中,学校领导、家长及学生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的追求升学率,认为体育教学对学生升学率的影响不大,因而忽视了体育教学。

2、体育课课程设置单调乏味。

体育课程设置较为统一,不能量体裁衣,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体质设置相应的课程,这就造成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体育课程内容往往能积极参与,高质量完成,相反,则消极完成,这样则会使学生有较大的运动负荷,使学生身心疲惫。

3、学校场地资源缺乏,教学设备落后。

调查统计,大多数小学占地面积较小,场地条件差,不能拥有面积较大的符合国家标准运动场地。小学学校学生人数多,但其教学场地小,使学生体育课的活动范围受到了限制,同时学校的体育器材及设备也较为落后和短缺,这些均限制了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影响了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4、 体育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学校对小学体育课的重视度低,造成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同时,体育教师专业素质不高,使得体育课教学手段缺乏创新,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让学生真正的热爱运动,也就不能达到体育教学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最终教学目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30
体育课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一、体育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
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学校教育根据不同的年龄、年级、性别的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使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锻炼,从而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为学生日后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健康的体质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智力的发展是建立在大脑这个物质基础上。大脑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是氧。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心、肺功能等方面的机能的发展,心肺机能发展了,就大大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和氧的供应。这是体育对学生智力发展起到的间接作用。大脑的发展除了必要的营养外,关键还在于提供足够的信息刺激。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它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并且通过观察、想象、思维,然后亲身练习来完成,体育活动的过程给予大脑一种开发性的刺激,使大脑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发展,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由于体育活动的各种动作,多是在短时间或瞬间来完成,并要求准确、轻松、优美,这也对大脑产生强烈的刺激,有利于提高大脑的强度、灵活性、均衡性及分析综合、判断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体育对学生德育有促进作用。
体育活动大多是在室外进行的,体育运动的特殊性,为学生自由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直接交往的时间。体育还要求学生必须有更强的组织纪律性和自觉性,这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时机。如组织拔河比赛中,参赛的每一位学生,都要团结一致,共同拼搏,这就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老师借助比赛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培养优良的班风,增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又如身体练习中教师提出具体的保护帮助措施,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保护,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认真负责的精神。在组织学生长跑时,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品德。

综合所述,体育课在学校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同学们要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让自己全面发展。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7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各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体育盛会。有的学校在隆重的运动会开幕式上,往往少不了由数千名中、小学生进行大型团体操的表演。历时数月排练而成的团体操,是体育与艺术的结晶,她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力量,催人奋进。

  然而,在团体操的排练与表演过程中,常会听到一些不同的观点:排练大型团体操,影响学习,劳命伤财。花费那么多精力、物力和财力,还不如多建几所希望学校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可是,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上的大型团体操表演为何那么有魅力,那么吸引人,那么值得人们去发展与推广呢?笔者认为:这除了运动会开幕形式上的需要外,主要因为团体操能展示体育课程中的素质教育内涵。

  一、团体操排练适应了现代体育课的素质教育。

  大型团体操的排练,对参加表演的同学来说,的确是一种体能的训练和素质提高的过程人匕如:要编排一个“叠罗汉”的造型,就需要六位同学尽心尽力的配合方能完成。绿茵场上无数个“叠罗汉”构成千变万化的动作造型,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所具备的与人合作的优良品质。

  大兵团协同作战,师生密切配合,增强了师生的相互沟通,体育教师、辅导老师面对学生不厌其烦,一遍遍地传授掌握各种动作的要领;学生勤学苦练,直到表演自如。师生配合默契,相互理解,方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方能寻觅到艺术的上乘境界。正如当今世界上许多高新技术产品,是由许多部门甚至许多国家合作产生的一样。只有吸取集体的智慧开发出来的现代工业产品,才更有竞争性。

  二、团体操排练,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了他们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

  生活在90年代的学生多半缺乏磨难教育,团体操的排练正好给予他们补上了这一课。实践表明:团体操训练初期,不少同学对于练久了、练累了、练晚了,有牢骚、有怨言,甚至对老师的严格要求想不通,认为体育老师不近人情,过于挑剔!可是到了后来,同学们会逐渐懂得:一个人的动作不整齐就会影响全体,影响大局。因此,无论多累多晚,同学们都会带头汗水顶着疲惫坚持到最后。例如:有的排练场次节奏快、运动量大,其中有不少躺地动作。同学们常常一身汗水,一身泥土,没有一人打退堂鼓;有的场次不少跪地动作,训练的时间长了,膝盖都磨肿了,同学们却毫不在乎。体操场排练,要求动作整齐划一,不允许滥竿充数。学生在排练中都会经历从不自觉、不认真到自觉认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觉,纪律性不知不觉地树立起来了。团体操排练能将散漫、懒惰的同学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大集体。

  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集体的力量则不可估量。通过团体操的排练,同学们更认识要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和集体力量的伟大。从基本动作练习到图形组合;从听口令到音乐练习;从分段到联排合成等环节,每个学生都必须专心致志,自觉听从指挥,认真练习。这无形中,又使学生培养起热爱集体、顾全大局的观念。

  每当团体操表演完毕,学生的心中总有一种无法说出的自豪和成就感。这有助于鼓舞他们日后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同学们的集体主义观念,使每一位参与者终身难忘。

  三、团体操的排练可提高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审美意识。

  经过一次次团体操场的排练,我们观察到学生在动作的协调、节奏的准确、形体的美感等方面有进步,初步体验到动作的整齐美、对比美和夸张美。实践证明:通过团体操场的排练,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性格更为开朗,勇于、善于表现自己。提高了他们上好体育的自信心,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同时,团体操场排练对体育课本身也注入了活力,一方面,她使体育与艺术表演得到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表明了体育课程教育和团体操排练的同一性,:即团体操是一般体育课的扩大,一般性体育课是团体操的基础和前奏;一方面,体育课教学应注意追求力量、技巧、美感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参力团体操的排练并非劳命伤财,浪费学习时间,费力不讨好的事,而是学校体育课中推进素质教育的独特形式和重要内容,关系到如何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人才的大事。因此,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适当地举行大型团体操的表演,是切实可行的,是大有裨益的,更是体育课贯彻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8-22
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只有拥有好的身体,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
第4个回答  2009-08-21
体育课也是有学分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