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如题所述

“子非鱼”表达了人与人的主观感受都是不同的,同时不同人的主观感受无法相通,因此我们不应该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在他人身上。“

“子非鱼”说明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人们,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形态对别人妄加揣测,这句话出自庄子与同乡惠施的一段对话。庄子在濠水桥上见到了桥下游动的游鱼,觉得它们很快乐,惠施因此提出质疑,说庄子并不是鱼,所以他并不知道鱼到底快不快乐。


出处

整句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出自《庄子.秋水》。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周和惠施在濠水桥上散步。庄子随口说道:"河里那些鱼儿游动得从容自在,它们真是快乐啊!"一旁惠施问道:"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回答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快乐?"惠施又问道:"我不是你,自然不了解你;但你也不是鱼,一定也是不能了解鱼的快乐的!"庄子安闲的回答道:"我请求回到谈话的开头,刚才你问我说:'你是在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这说明你是在已经知道我了解鱼的快乐的情况下才问我的。那么我来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岸边知道鱼是快乐的。"


寓意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句话有三重的意思。

第一、喻示异类之间无法相通,彼此之间并没有办法交流感情,只因为青菜萝卜各有所好,很难强求,当然就是说,鱼有鱼的欢乐,你有你的悲伤。

第二、切莫人与人之间的境遇和经验不同,切莫“以己观人”。观看鱼儿的快乐自由是这样,鉴察人物时也是这样。这个错误往往是最普遍的识人错误,可惜并不为多数人所察觉。

以己观人,就是以己心度他心,以个人的经历、学识、观点、想法为标准,用来判断他人的观人之法。兴趣、嗜好、经历、学识相仿的人往往比较容易谈得来(也有例外),容易看到对方的优点,甚至可能扩大对方的优点。而不同类型的人亲近程度有限,还可能产生排斥心理,无意间贬低对方的优点,夸大对方的缺点。以己观人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三国时,诸葛孔明就犯过这样的错误。他觉得自己与马稷性情相投,兴味相合而夸大了马稷的优点,忽略了他的缺点,以致痛失街亭,北伐无功。

以个人的好恶作为判断标准,往往造成重大损失;以个人的好恶为标准,容易扩大所喜欢人的优点,夸张所厌恶人的缺点,比如:当在喜欢一个人时,就将对方的缺点当成优点,一旦生厌,就将对方贬得一无是处这样的识人法自然容易亲小人,远贤臣,使得家不安、国不国,公司的大好形势就在一念之间断送了。

第三、古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用的是谐音字,所以就变成了"子非余,焉知余之乐",意思很平实,人心隔肚皮,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心愿,你不可能完全理解,所以,你的悲伤,你的欢乐都属于你自己,是别人夺不走要不去的。


时下观点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其实即便是鱼,也不见得会知道做鱼的乐趣。且看世间庸庸大众,又有多少人懂得做人的乐趣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10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出自《庄子》中的一则寓言,寓意是说一个人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另一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是困难的,只有到了那个人的位置上,经历了他所经历的,才可以理解他的感受和乐趣。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