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求来世今世的福报,而拼命的布施,这也是一种虔诚吗?

如题所述

请看看菩萨是怎么看待布施的吧,根据南传上座部菩萨道:
当乞求者来讨东西时,菩萨如此省察:「这人在给我行至善的机会,我不可错失此良机。」「生命终有结束的一天,我应该不求而给,何况人家亲自求我。」「强烈倾向于布施的菩萨四处寻找欲接受布施之人,而现在由于我的福报,竟然有乞求者亲自来接受我的布施。」「虽然接受财物的是受者,然而我才是真正的受惠者。」「我应利益众生如利益我自己。」「若无人来接受我的布施,我怎么能够修习布施波罗蜜?」「我应该只为了给予乞求者而赚取与累积财物。」「何时他们才能不请自来地给予我机会行布施?」「我如何才能亲切地对待受者,而他们又如何才能和我变得友善?」「如何才能在布施之时与之后充满喜悦?」「如何才能使受者到来?」「又如何培育倾向于布施?」「如何才能获知他们的心思,而无须请教地提供他们所需要之物?」「当我有东西可布施,而又有人愿意接受时,若我没有布施的话,那将是我极大的错误与损失。」「如何才能布施我的生命与肢体给予乞求它们的人?」

菩萨不单只是省察如何成就布施波罗蜜,而是肯定也会付诸实行。当我们的菩萨是维山达拉王时,他把自己亲生的儿女布施给一个很坏的婆罗门,也把妻子布施给化为婆罗门的帝释天王。我们的菩萨不单只是把属于身外物的亲爱的妻子、儿女拿去布施,他也把自己的生命布施给其它众生。在其中一个过去世,我们的菩萨是个王子。有一天他去到森林时看到饿得快死的母老虎及它的三只小老虎。当时那王子的心中生起了极强的悲心。为了救它们,他爬上悬崖跳下来,把自己的身体作为食物布施给它们。这是一种至上的布施。当我们的菩萨是动物时,他也能够实行这种布施。有一次我们的菩萨是只野兔子时,它很喜悦地跳上由化为婆罗门的帝释天王所起的火堆,想要把自己的身体作为食物布施给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28
就我的理解,虔诚是虔诚,但不一定正确。
就是说如果目的是在享受来世福报的时候,这样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从来世也是虚幻、轮回中的个体不是现在的自我,这个角度看,来世的福与现在的我都是“苦”的流转变化,没有永久的享乐,只有超出轮回才是得到解脱。所以说追求来世不是佛教的思想。
第2个回答  2009-09-28
修佛即是净化与升华自己的人格,领悟宇宙空间的奥秘,至高境界之时,从而达到超脱六道轮回之苦,永享极乐.布施只是修行的一部分,布施是福根,种下福根必有福报,而区别只在与修行与领悟境界的不同,为来世福报,种今世福根,但必须心存善念,无恶无邪,即算是虔诚!
第3个回答  2009-09-28
  佛陀细说布施的种类及果报2009-08-18 10:59

  “善男子,施有四累:一悭贪心,二不修施,三轻小物,四求世报。如是四累,二法能坏:一修无我,二修无常。”

  “善男子,若欲乐施,当破五事:一者嗔心,二者悭心,三者妒心,四者惜身命,五者不信因缘。破是五事,常乐布施。乐施之人,获得五事:
  一者终不远离一切圣人,
  二者一切众生乐见乐闻,
  三者入大众时,不生怖畏,
  四者得好名称,
  五者庄严菩提。”

  “善男子,菩萨之人,名一切施。云何名为一切施耶?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法求物,持以布施,名一切施;恒以净心,施于受者,名一切施;少物能施,名一切施;所爱之物,破悭能舍,名一切施;施不求报,名一切施;施时不观田以非田,名一切施;怨亲等施;名一切施;菩萨施财,凡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非众生。于是二中,乃至自身,都不吝惜,名一切施;菩萨布施,由怜愍心,名一切施;欲施、施时、施已不悔,名一切施。”

  “或时设以不净物施,为令前人生喜心故,酒、毒、刀、杖、枷、锁等物,若得自在,若不自在终不以施。不施病人不净食药。不劫他物,乃至一钱,持以布施。菩萨施时,虽得自在,终不骂打,令诸仆使生嗔、苦、恼。如法财施,不求现在、后世果报。施已常观烦恼罪过,深观涅盘功德微妙。除菩提已,更无所求。施贫穷时,起悲愍心;施福田时,生喜敬心;施亲友时,不生放舍心。若见乞者,则知所须,随相给与,不令发言。何以故?不待求施,得无量果。”

  “善男子,施主有三,谓下、中、上。
  不信业果,深著悭吝,恐财有尽,见来求者嗔痴想,是名为下。
  虽信业果,于财生悭,恐有空竭,见来求者,生于舍心,是名为中。
  深信业果,于财物所,不生悭吝,观诸财物,是无常想,见来求者,有与则喜,无与则恼,以身质物,而用与之,是名为上。”

  “复有下者,见来求者,[目卑]面不看,恶骂毁辱;复有中者,虽复施与,轻贱不敬;复有上者,未求便施,敬心而与。”
  “复有下者,为现报施;复有中者,为后报施;复有上者,怜愍故施。”
  “复有下者,为报恩施;复有中者,为业故施;复有上者,为法藏施。”
  “复有下者,畏胜故施;复有中者,等己故施;复有上者,不择怨亲。”
  “又复下者,有财言无;又复中者,多财言少;又复上者,少索多与。”
  “施者无财,亦复三种。最下之人,见来求者,恶心嗔责;中品之人,见来求者,直言无物;上品之人,见来求者,自鄙无物,心生愁恼。”
  “又复下者,常为贤圣之所呵责;又复中者,常为贤圣之所怜愍;又复上者,贤圣见已,心生欢喜。”

  “善男子,智人行施,为自他利,知财宝物,是无常故,为令众生,生喜心故,为怜愍故,为坏悭故,为不求索后果报故,为欲庄严菩提道故。是故菩萨一切施已,不生悔心,不虑财尽,不轻财物,不轻自身,不观时节,不观求者。常念乞者,如饥思食。亲近善友,咨受正教。见来求者,心生欢喜,如失火家得出财物。欢喜赞叹,说财多过,施已生喜,如寄善人。复语乞者:‘汝今真是我功德因,我今远离悭贪之心,皆由于汝来乞因缘。’即于求者生亲爱心。既施与已,复教乞者,如法守护,勤修供养佛、法、僧宝,菩萨如是乐行施已,则得远离一切放逸;虽以身分施于乞者,终不生于一念恶心。因是更增慈、悲、喜、舍,不轻受者,亦不自高。自庆有财,称求者意,增长信心,不疑业果。”

  “善男子,若能观财是无常相,观诸众生,作一子想,是人乃能施于乞者。善男子,是人不为悭结所动,如须弥山,风不能动。如是之人,能为众生而作归依,是人能具檀波罗蜜。”

  “善男子,有智之人为四事故,乐行惠施:一者因施能破烦恼,二者因施发种种愿,三者因施得受安乐,四者因施多饶财宝。”

  “受人天乐,至无上乐。云何因施多饶财宝?因是施故,所求金银,乃至畜生,如意即得。”善男子,无贪之心,名之为施。云何无贪?施即是业,物即是作;为业、为作,具足布施,名为无贪。因于布施破烦恼者,既行惠施,破悭、贪、吝、嗔恚、愚痴。云何因施发种种愿?因是施已,能发种种善恶等愿,因善恶愿,得善恶果。何以故?誓愿力故。云何因施得受安乐?因是施故,

  “善男子,若人乐施,是人即坏五弊恶法:一者邪见,二者无信,三者放逸,四者悭吝,五者嗔痴。离是恶已,心生欢喜;因欢喜故,乃至获得真正解脱。是人现在得四果报:一者一切乐见,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于四方,三者入大众时,心无怖畏,四者一切善人,乐来亲附。”

  “善男子,修行施已,其心无悔。是人若以客尘烦恼故,堕于地狱,虽处恶处,不饥不渴。以是因缘,离二种苦:一铁丸苦,二铁浆苦。若畜生身,所须易得,无所匮乏。若饿鬼身,不受饥渴,常得饱满。若得人身,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及信、戒、施、多闻、智慧,胜于一切。虽处恶世,不为恶事;恶法生时,终不随受;于怖畏处,不生恐怖。若受天身,十事殊胜。”

  “善男子,有智之人,为二事故,能行布施:一者调伏自心,二者坏怨嗔心。如来因是,名无上尊。善男子,智者施已,不受求者爱念之心,不求名称,免于怖畏,不求善人来见亲附,亦不求望人天果报。观于二事:一者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二者终不随顺悭吝之心。何以故?如是财物,我若终没,不随我去,是故应当自手施与。我今不应随失生恼,应当随施生于欢喜。”

  “善男子,施者先当自试其心,以外物施;其心调已,次施内物。因是二施,获得二法:一者永离诸有,二者得正解脱。”

  “善男子,如人远行,身荷重担,疲苦劳极,舍之则乐。行施之人,见来求者,舍财与之,心生喜乐,亦复如是。”

  “善男子,智者常作如是思惟:欲令此物,随逐我身至后世者,莫先于施。复当深观贫穷之苦,豪贵快乐,是故系心,常乐行施。”

  “善男子,若人有财,见有求者,言无、言匮,当知是人来世贫穷薄德,如是之人,名为放逸。”

  “善男子,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麦施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麦耶?谁有一日食三揣麦,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施于乞者。”

  “善男子,极贫之人,谁有赤裸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彩,施人系疮?一指许财,作灯柱耶?”

  “善男子,天下之人,谁有贫穷,当无身者?如有其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欢喜无厌,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时有分,或有与等,或有胜者。以是因缘,我受波斯匿王食时,亦咒愿王及贫穷人所得福德等无差别。”

  “善男子,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闻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粗、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

  “善男子,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在无碍,有良福田,内无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贫穷。是故智者随有多少,任力施与。除布施已,无有能得人天之乐,至无上乐。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智者自观余一揣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

  “善男子,智者当观,财是无常。是无常故,于无量世,失坏、耗减,不得利益;虽是无常,而能施作无量利益,云何悭惜不布施耶?智者复观世间,若有持戒、多闻,持戒、多闻因缘力故,乃至获得阿罗汉果;虽得是果,不能遮断饥渴等苦。若阿罗汉难得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皆由先世不施因缘。破戒之人,若乐行施,是人虽堕饿鬼、畜生,常得饱满,无所乏少。”

  “善男子,除布施已,不得二果:一者自在,二者解脱。若持戒人虽得生天,不修施故,不得上食、微妙璎珞。若人欲求世间之乐,及无上乐,应当乐施。智者当观生死无边,受乐亦尔。是故应为断生死施,不求受乐。复作是观,虽复富有四天下地,受无量乐,犹不知足。是故我应为无上乐而行布施,不为人天。何以故?无常故,有边故。”

  摘自<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
  ------------------------------------------------------------------------------------------------------------------------------------------------------------------------------------------------------------------
  布施一定要有智慧——净空法师法语2009-08-19 02:051 “布施”里面有三种: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2 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果报,“布施”是因。

  3 你修财布施,你得财富的果报;你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的果报;你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的果报。

  4 这三种布施,我们都要修,如果你不修因,你哪里来的果报?

  5 你不要看今天很多人发财了,纵然发的是横财,他也是前生修的。前生要没有修,多少人想发横财发不到。

  6 发财的人,佛法讲的,他前生修财布施,他这才得这个财富。绝对不是说他有什么本事,能够赚得了钱的。

  7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前世有修因,这世有果报的。这个人聪明智慧,他前世修法布施;那个人健康长寿,他修无畏布施。

  8 有些人他有财富,他是大公司的大企业家、董事长,小学都没有毕业,他底下办事的都是博士。那些博士替他办事,给他作秘书。

  9 那些博士前生修法布施,没有修财布施;他这个老板是修财布施,没修法布施,所以这果报不一样。

  10 我们看到有些穷人健康长寿,他智慧也没有、钱财也没有,他前生修的是无畏布施。所以你要懂得这个因,你就晓得现在的果报。

  11 我们要修,你要明了这个因果,三样都要修,又有财富、又聪明、又长寿、又健康,这个才好!这福报才圆满,大家要修。

  12 修实在讲,是人人都能修,而且每一个人能修圆满的功德。

  13 不一定说,我修财布施,大概我有钱才能布施,没有钱就不能布施了,你这个想法就错了!

  14 他一个月赚一万块钱,他一个月可以布施几千块钱,无所谓。

  15 我一个月只赚一百块钱,我这一百块钱我布施五十块钱,占我一个月二分之一。

  16 他要布施,赚一万的要布施五千,才能跟我平等,否则的话,他不如我!

  17 他一个月布施一千,我一个月布施五十,我功德比他大。为什么?我是二分之一,他是十分之一。将来的果报,我比他殊胜,他不如我。

  18 佛法讲修功德是在清净心,至诚心,是你力量当中的百分比来说的,不是跟人家比赛多少的。

  19 佛门修功德是平等的,机会是平等的,人人能修。所以说穿了,这老天爷待人是很公平的。

  20 那个有钱的人,前生修的福,修的福是多,这一生得富贵。

  21 但是做了富贵人,反而吝啬了,叫他做好事,是做,在他百分比里面占很少的一个比例,所以来生就没有福报,就变贫穷了。

  22 反而穷人,穷人很苦,去到庙里,自己身上只有几块钱,拿来捐献了。他身上统统拿出去了,到来生他变成大富贵了。

  23 穷人到来生变富人,富人到来生变穷人,穷富永远轮流转,这风水轮流转,这才公平。不是说穷人永远穷,富人永远富,没这个道理!

  24 你们仔细看,贫苦的人对人恭敬、对人诚恳。捐钱的时候,没人看在眼里,捐一点点钱没人瞧得起他,但他这个功德是阴德,阴德的果报之大,不可思议!

  25 富人来捐钱,趾高气扬,眼睛看着天花板,目中无人。到道场来了,这个端茶、那个侍候,那个福报都已去掉一半了。

  26 要人招待、恭敬侍候,福报已经去掉一半了,何况捐献的是他的百分之几,不成比例,他来生当然变穷人。

  27 大家好好地想一想,你就明了了。穷人到那里捐钱,没人瞧得起他,不会对他恭敬,他的福报永远保持着。

  28 因此,千万不要瞧不起穷苦的人,这很重要!对待富贵人也不必去恭维他,用不着。

  29 学了佛之后,我们就晓得布施。但是,布施一定要有智慧,就是不要被人骗了。现在有很多假佛、假菩萨,很多!这就是魔王波旬。

  30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这经上有,魔王波旬看到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把人一个个都度出三界了,他心里很难过。

  31 魔王就请求佛入般涅盘:“释迦牟尼佛,你已经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了,够了,不要再讲了,你可以走了!”佛很慈悲就答应他了。你们诸位看《大涅盘经》上有这段故事。

  32 魔又说:“我将来要把你的佛法破坏。”

  33 佛说:“我的法是正法,没有人能够破坏佛法的。”

  34 魔就说:“到你末法时期,我派遣我的魔子魔孙统统剃头出家受戒,披上袈裟,天天讲经说法”。

  35 天天讲经说法,讲的都是魔法,把经的意思统统讲错了,这就是魔。所以《楞严经》上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36 释迦牟尼佛听魔王这样一说,一句话不说,流眼泪。这就是魔渗透在佛门里面,把佛的道场占领去了,把真正要修行的佛弟子赶出去了。这是诸位要有智慧!

  37 所以,我讲经四十八年了,从来没有劝人发心建道场。因为道场一建立,没有多久就会被魔占领去了。

  38 我劝人怎么修福?劝人印经、劝人放生、劝人救济贫苦。为什么?这个魔没有办法,魔对你一点办法也没有。

  39 我印这么多经书,魔拿去也好,他念也有功德,也种善根!

  40 但是要搞别的,这个布施可能就会有罪业,为什么?你帮助魔了。

  41 魔要没有钱,没有那么多人众捧他,他哪有那么大的势力?

  42 你们天天去送钱给他,他钱多了,财富有了。每一天去给他跑龙套,他人多了,他热闹了,影响力就大了。

  43 他将来堕地狱,你们一个个都得跟他去。他要没有势力,他造罪业他造不起来。

  44 学佛的确不容易,真的是难!《阿弥陀经》上讲的“善根福德因缘”,每一个条件都要具足。

  45 所以,财、法、无畏布施都要知道修,像我们印这个经,这印经给诸位说,三种布施具足。

  46 我们拿钱印经是财布施;经典本身是佛法,是法布施;一个人得到佛经了,看到心里欢喜,烦恼没有了,依照方法修行,无畏布施。所以印经功德是三种布施统统在里面,这个好!

  47 放生是无畏布施,救济病苦是财布施,也是无畏布施。我们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劝别人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这都属于法布施。劝人的方法很多,劝别人念佛,也要很有技巧。

  48 总而言之,布施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不但害己,而且害人!这样的事情,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很多,现实环境里面,我们也看到很多!

  南无阿弥陀佛
  ----------------------------------------------------------------------------------------------------------------------------------------------------------------------------------------------------------------七种布施

  作者:雪域之巅

  佛说,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一是颜施,用微笑与别人相处;二是言施,对别人多说鼓励、安慰、称赞、谦让、温柔的话;三是心施,敞开心扉,对别人诚恳;四是眼施,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别人;五是身施,以行动去帮助别人;六是座施,乘车坐船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弱妇孺;七是房施,将自己空下来的房子提供给别人休息。

  真诚的微笑,可以让人温暖如春。古龙先生云:爱笑的女孩子,运气不会太差。灿烂的笑容,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和感动,甚至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民间语即有一笑泯恩仇,伸手不打笑脸人之说。至于笑逐颜开、笑容可掬等等,更是让人开怀一笑,心情舒畅,忘却烦忧。

  鼓励的话语,能够让人感动奋进。任何人在作出努力取得一点点进步后,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或赞赏。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话语表述,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真诚的朋友,经历挫折时给予鼓励,心情不好时真情安慰,取得成绩时由衷赞赏,名利在前时虚心谦让,待人接物时温柔敦厚,是为美德。

  善良的心灵,可能让人识为知己。心地无私天地宽,酒逢知己千杯少。人与人之交往,是心与心的碰撞,投桃报李,心心相印。付出的是一颗真心,得到的是千万份真情。虽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但我们应该相信,世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好人,即便是虚拟的网络,也有相知恨晚的挚友。

  清纯的眼睛,容易让人增添信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透露出一个人的尊严、气度、优雅、善良、礼貌、心思……如果说表情、手势等可以掩饰一些虚情假意的话,直视你的眼睛却可以读出你心底藏而不露的秘密。一个坦诚相待的眼神,会拉近陌生的距离;一个漫不经心的眼神,会毁掉一份不错的友情。

  热情的相助,可能让人走出困境。人生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生活的贫富悬殊随处可见。在他人遭遇过贫穷、伤痛、失败等等困扰时,伸出你关爱的双手。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奉献出一份爱心,在他最困难无助的时候帮他一把,他就会在走投无路时看到黎明的曙光,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甚至改变他生命的轨迹。所谓助人为乐,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让座的细节,可以让人感受品味。很少有人没有乘过车船,挤车抢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你年轻力壮,当然会在类似争夺战中大获全胜寻得一坐之席。但是,当一个垂垂老者或怀抱幼子的乘客被挤得东倒西歪站立不稳时,你还会只顾欣赏沿途如画风景视若无睹而心安理得吗?这时,彬彬有礼地站起来:“您请坐。”举手投足之间,个人品质尽显。

  房施的情谊,也许能够做到的人不多,因为首先得有空闲的房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欢颜。虽身居寒舍但心系他人,提供暂且遮风避雨之所,燃烧旺火一盆,捧上温水一杯,却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细细思之,七项布施应该不难。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是自己用心养成的。

  无论谁,如果有了这七种习惯,好运就会随之而来。
  -----------------------------------------------------------------------------------------------------------------------------------------------------------------------------------------------------------------
  浅论布施与福报 经常在多个佛法论坛上看到关于求富饶的求教和方法。几乎都是一个结论--财布施。让刚接触佛法欲求福报的朋友,特别是经济条件比较差的朋友感到为难、烦恼。在此我想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望各位大德指教。

  布施包括三种(法施,无畏施、财施)。此三种布施在实际运用中往往是互相融合,互相交错的。例如:

  1.放生,需要花钱购买生命(财施)、需要给它们诵经和佛号(法施)、使它们免于被杀的危难,不再恐惧(无畏施)

  2.念诵经文和佛号回向法界众生,或某指定的人或动物,使之得富饶长寿、离病苦等(相当于财施)

  3.或教人佛法道理(法施),使其明理而不恐惧(无畏施)

  4.或献血救人(为身布施),使人离病痛得痊愈,离恐惧(无畏施),少耗财(财施)。

  5.见义勇为或自己无力救护,但代为报警,不使人受伤害及破财物。皆具备财布施和无畏布施。

  佛经上说富饶从“布施”中得,却没有指明一定是从财布施中得到。虽然布施金钱可以得到金钱,犹如种什么得什么的道理一样。但通过法布施可以使人明理,行正路,自然得到财布施所具有的功德。因此应该以法布施为首。

  无畏施可以使人远离恐怖,或不损财物。自然身心安定,健康长寿。不用花钱看病吃药,也相当于财布施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想求富饶---用布施。但不必拘泥于财布施。只要你是真的发心为众生,那就一定有大功德,必有大的福报。

  六度之布施,除了积累功德以外,还可以放下“我执”。自己有的都可以施舍出去,关键是一个心的差别。开解别人,让别人走上正道是布施。把好工作让给别人也是布施。多做事情,让别人轻松点,也是布施。自己仪容整洁,给别人看见心情愉快,都是布施。要旨是不利己,无我。一切为了别人,让别人得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09-28
这是散财 不是虔诚 有意而为之 不会有功德 只是会有福报 在下辈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