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的九段制度怎么来的?

围棋的九段制度怎么来的?

围棋棋手定段位的九段制,源于中国古代品评人物、书画、职官的等级。《汉书·古今人物表》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国魏司空陈群始定九品之制,定人才高下,分为九等,即“九品官人之法”,又称“九品中正制”。古代品评书画艺术分神品、妙品和能品,其源出南朝《书品》的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共为九例),称为“三品九等”。在中国古代,围棋棋手的等级称为“棋品”。因受人品、官品、书品“九品制”的影响,故棋品也设“九品制”。“九品”名称,最早见于北宋张拟的《棋经·品格篇》:“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
1、两汉时期,随着围棋的普及,比赛日益增多,棋艺水平迅速提高,棋手间的差距便明显的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定出衡量的标准的等级。以及相互间的对局方式。古人有以九等论人的习惯,如《汉书·古今人表》就将古人的圣人和愚人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国魏延康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防此法推行“九品官人法”,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由“中正”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为九等(九品)供朝廷选用。这种九品中正制遂被棋界用来评定棋手等级。
邯郸淳《棋艺·棋品》:
2、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今不复云。当时这九个品级名称的具体含义、区分标准和对局方式已无法窥测,根据宋张靖《棋经十三篇·品格篇》元晏天章注、清末邓元铺(左边金字旁,右边惠,字典里查不着)注引《石室仙机》和他自己的补注,大致是这样的。入神,神游局内,妙而不可知,变化不测而能先知,精义入神、不战而屈人之棋,无与敌者,厥品上上,互先。坐照,不劳神思而万意灼然在目,至虚善应,亚近入神,厥品上中,饶半先(三局受两局先)。具体能兼众人之长,因人制宜,邻局之际,造型择乌,具入神之体而微者,绝品上下,饶先。通幽,其心虚灵洞彻,能深知其意而造于妙,邻局之际,见形阻能善应变,厥品中上,饶二子。用智,对妙着不能深知,故临战必用智深算而入于妙,绝品中中,饶三子。小巧,虽不能大有布置,而纵横各有巧妙胜人,或者不务远图好施小巧,厥品中下,饶四子。斗力,野战之棋,动则必战,与敌相抗,不用其智而专斗力,厥品下上,饶五子。若愚,其布置虽如愚,但势不可犯,厥品下中,饶六子。守拙,凡棋有善于巧者,勿与之斗巧,则彼巧无所施,厥品下下,饶七子。以上虽然不是曹魏时的标准,而只是后人的解释,但可以肯定,当时对棋品的观念就一定有区分评定的方法和标准。而棋艺水平不同的棋手之间,也完全可能出现互先、让先、让子的规则。
3、南朝梁钟嵘《诗品》曾说:“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校以宾实,诚多未直,至若诗之为技,较而可知,以类推之,殆均搏弈。”从其行文的语气来看,“殆均搏弈”是对围棋九品制肯定的话,而且由来甚久,不仅是指当时的品棋活动。南朝梁沈约也说:“汉魏明贤,高品间出。”可见邯郸淳时起,品棋先在局部地区的民间棋手中流行,后逐渐扩展至较大范围的地区乃至整个棋坛。随着围棋交流和比赛的发展,成了棋界公认制度。品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对区别不同水平的棋手提供了比较科学的根据,对围棋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段位制是从日本引进的,那个九肯定是中国的,但那个段是怎么回事就不知道了。一品到九品是越来越弱,一段到九段是越来越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22
真正九段制度的来历,还是日本搞出来的。
为了区别棋力的差别,当然要有个段位。在日本幕府时期,围棋职业化后,就有段位了。定为职业棋手即为初段。
要升二段,初段棋手得经过其他初段的同意,但别人怎么才会同意呢?那就在棋上打败他!只要有一个初段棋手没被打到降格,你也就升不到二段。也就是说,二段棋手比其他所有初段都要高一格。以此类推,三四五六七八段,也是一样的道理。但九段,同一时期只能有一位,那就是高高在上的名人。名人入位棋所,就是整个棋界的至尊和管理者,可以直接授予其他人段位。
在这样严格的段位制下,一个棋手要能升上一段,那就是无上的荣光。因为其他低段位的人不可能与你同等下棋,上手是要让下手的。这就决定了双方的等级和地位有很大的差别。
但要升上一段,可就是难上加难了。你想,如果同段位中有一个人提出异议,你就得跟他下番棋即争棋,几个月几年的争下去,可能赢不了,只能做罢。日本棋史上有好几位棋士就是在争棋中丧生的。(注意他们叫棋士不是棋手!)
由此可知,不要说是九段,即使是四段、五段,都是相当了不起的人物。上世纪初的日本棋界,五段的数量,也只寥寥数人。
随着日本棋院的成立,现代制度就改变了惨酷的争棋制度。升段赛中达到相当的局分就可以升段了。如果在升段赛中表现很好,就算其他比赛中不怎么样,你一样可以升为九段。日本第一个在升段赛中成为九段的藤泽朋斋,就是这样的一位。当时九段即名人的意识还未清除,忽然来了一个九段,众人顿时措手不及,不知怎么处理这个高高在上的和九段!
时光推移,在升段赛中达到九段的棋手已经是灿若星辰,数不胜数了。日本的九段多如牛毛,而且水分太重。甚至于南美的一个业余棋手在世界大赛中就战胜过日本九段。这实在令人难以接受,当时甚至很多日本棋迷还要求这位九段自降两段谢罪!
基于段位赛的弊端,日韩先进行了处理:取消段位赛,以平时比赛的成绩来定升段标准。比如获得日本大三冠中任一次冠军,或者世界冠军,就自动成为九段。韩国则最早这样做,李昌镐七段时已经获得好多个世界冠军,将众多世界一流超一流一一击败,这样的棋手如果还不是九段,那就太奇怪了!中国后来也引用这一规定,世界冠军当然是九段,亚军为八段。古力也是在七段时获得LG杯直升九段的。当然,李世石更狂,从三段两次直升到的九段,不过那时韩规定的则是获得一次世界冠军直升三段。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5-15
两汉时期,随着围棋的普及,比赛日益增多,棋艺水平迅速提高,棋手间的差距便明显的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定出衡量的标准的等级。以及相互间的对局方式。古人有以九等论人的习惯,如《汉书·古今人表》就将古人的圣人和愚人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国魏延康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防此法推行“九品官人法”,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由“中正”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为九等(九品)供朝廷选用。这种九品中正制遂被棋界用来评定棋手等级。邯郸淳《棋艺·棋品》:

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今不复云。

当时这九个品级名称的具体含义、区分标准和对局方式已无法窥测,根据宋张靖《棋经十三篇·品格篇》元晏天章注、清末邓元铺(左边金字旁,右边惠,字典里查不着)注引《石室仙机》和他自己的补注,大致是这样的。

入神,神游局内,妙而不可知,变化不测而能先知,精义入神、不战而屈人之棋,无与敌者,厥品上上,互先。
坐照,不劳神思而万意灼然在目,至虚善应,亚近入神,厥品上中,饶半先(三局受两局先)。
具体,能兼众人之长,因人制宜,邻局之际,造型择乌,具入神之体而微者,绝品上下,饶先。
通幽,其心虚灵洞彻,能深知其意而造于妙,邻局之际,见形阻能善应变,厥品中上,饶二子。
用智,对妙着不能深知,故临战必用智深算而入于妙,绝品中中,饶三子。
小巧,虽不能大有布置,而纵横各有巧妙胜人,或者不务远图好施小巧,厥品中下,饶四子。
斗力,野战之棋,动则必战,与敌相抗,不用其智而专斗力,厥品下上,饶五子。
若愚,其布置虽如愚,但势不可犯,厥品下中,饶六子。
守拙,凡棋有善于巧者,勿与之斗巧,但守我之拙,则彼巧无所施,厥品下下,饶七子。

以上虽然不是曹魏时的标准,而只是后人的解释,但可以肯定,当时对棋品的观念就一定有区分评定的方法和标准。而棋艺水平不同的棋手之间,也完全可能出现互先、让先、让子的规则。

南朝梁钟嵘《诗品》曾说:“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校以宾实,诚多未直,至若诗之为技,较而可知,以类推之,殆均搏弈。”从其行文的语气来看,“殆均搏弈”是对围棋九品制肯定的话,而且由来甚久,不仅是指当时的品棋活动。南朝梁沈约也说:“汉魏明贤,高品间出。”可见邯郸淳时起,品棋先在局部地区的民间棋手中流行,后逐渐扩展至较大范围的地区乃至整个棋坛。随着围棋交流和比赛的发展,成了棋界公认制度。品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对区别不同水平的棋手提供了比较科学的根据,对围棋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段位制是从日本引进的,那个九肯定是中国的,但那个段是怎么回事就不知道了。一品到九品是越来越弱,一段到九段是越来越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9-18
现代的围棋段位制起源于日本。请见——
http://www.bywq.com/html/81/t-16981.html
第4个回答  2009-09-17
围棋棋手定段位的“九段制”,源于我国古代品评人物、书画、官职的等级。

《汉书·古今人物表》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国时魏国司空陈群始定九品之制,定人才之高下,分为九等,即“九品中正制”。

古代品评书画艺术分神品、妙品和能品,这源自南朝《书品》的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共九级),称为“三品九等”。

在我国古代,围棋棋手的等级称为“棋品”。因受人品、官品、书品“九品制”的影响,棋品也设有“九品制”。“九品”的名称,最早见于北宋张拟的《棋经·品格篇》:“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