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吴三桂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如题所述

吴三桂的一生围绕着背叛与招降,一开始背叛明王朝,受李自成招降,之后又背叛李自成,受满清族招降,最后又背叛清王朝,割据云南,自立为王。吴三桂在历史上的评价究竟是偏向褒义还是更偏向贬义?他在明末之际是否真的造反了?如此赋有历史争议之人,我们该带着怎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人无完人,他的所作所为是否值得历史的原谅还是不值得。的确,吴三桂最终选择了投降满清,并亲自肃清了明朝遗留势力南明政府,他已经决定了站在明朝的对立面,但造反这一说仍有待商榷。

无论对于东西方历史,1644年都可谓决定命运走向的一年。在英格兰,克伦威尔指挥的英国国会军在7月2日于马斯顿荒原一举击溃王军,这次转折性的胜利导致5年后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一世走上了断头台。万里之遥的中国,史书上这一年纪年有崇祯十七年、永昌元年、顺治元年,此外还有一个地方政权大西朝大顺元年。《明史》记载,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改元永昌。7天后,李自成就率领百万大军出西安,渡黄河,分兵两路长驱北京。此时关外满清数十年的袭掠已经让明王朝北部边防摇摇欲坠,而1641年明朝又遭遇“三百年来未有之饥荒,父子相食”的境况。1644年一年之内,紫禁城的龙椅上坐过三个皇帝,直接促成这一历史的人物,正是吴三桂。

吴三桂青年时期跟随明朝名将袁崇焕,领命于威震关内外的英雄将领,可以说吴三桂今后的仕途必将飞黄腾达,但明朝末年,时局难料,满清族皇太极因忌惮袁崇焕的军事才能,视他为心头大患,败兵逃亡之际,不忘设下计谋,挑拨明朝君王与袁崇焕之间的信任,加之崇祯皇帝生性多疑,袁崇焕功高盖主,此二人之间的信任早已薄如蝉翼,垂直可破。崇祯帝听信谣言,将袁崇焕关入禁军监牢并将其杀害,明王朝最后一道防卫也宣告破解。

自努尔哈赤起兵反明、高迎祥、李自成起兵举义后,明朝的精兵良将已经在长期战争中丧失殆尽,最优秀的军事人才在崇祯皇帝的猜忌和文臣党争中也逐一凋零。然而吴三桂却是一个例外。崇祯四年(1631年),吴襄在皇太极于8月发动的大凌河之役中,在增援大凌河战斗中因逃跑而导致全军溃败,遂被削职,但吴三桂仍然被朝廷留在军中供职。《明清史料》记载,崇祯十二年,吴三桂在27岁时被任命为宁远团练总兵,至此效力朝廷更倍于前。在次年五月与清兵在杏山的遭遇战中,吴三桂一得到警报,立即出动3000人马“长驱直过杏山”,“与贼血战”。最后他奏报战斗“大获全胜”。

李自成覆灭明朝政权,是汉人之间内部的斗争,并升级至民族矛盾,而吴三桂将满清军引入关内这一行径确实将被崇尚民族主义的汉人所诟病,但满清与汉人之间真的有如此之大的民族差异,可以将吴三桂判定为汉民族的罪人吗,真相恐怕并非如此,满清统治下的中原与蒙古族统治下的中原,最大的不同就是民族融合,清王朝可以说是完全汉化的王朝,或者说是中国化的王朝,它的存在对于古代中国来说是历史的进步,是对古代中国做出巨大历史贡献的。

李自成亲率大军来攻打山海关,吴三桂战败,向满清多尔衮借兵,引清兵入关共击李自成,李自成大败。吴三桂在北京城本欲立朱明后嗣继位,好招揽自己的实力,可惜清兵入关后一发不可收拾,多尔衮早看出吴三桂是投机分子,立即命令他西追农民军。后来清朝入主中原后,吴三桂被列为三藩,封平西王,镇守云南、贵州一带。康熙初年,听闻康熙欲撤藩,遂再次造反。自称周王,与其它两藩尚之信、耿精忠,以及起原部下王辅臣等一起叛清,史称三藩之乱。最后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同年病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