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题所述

大学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

大学教育是国民教育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很多学生来说,大学教育有可能是他们学生生涯的结束,他们中的少部分学生会选择选择继续接受教育,因此大学教育就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教育好这些即将结束学生生活,走向社会的“人”。
社会的建设以及稳定,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这是常识。虽然在由什么样的人来建设这个问题上,人们看起来不存在什么分歧,不过,在看起来不存在分歧的问题上,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一般认为,大学就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这也是一个常识。很多人来大学读书,基本上是抱着学习知识,以便日后在社会上能够获得一些基本生存条件的目的,说白了就是找工作。另一个常识是,大学是文化传承的地方,常识可以判断,文化不等于知识,不过一些人却以为,拥有知识就是拥有文化,一些学生获得知识,以为可以凭此立足于社会了,“知行合一”了。
事实真是这样吗?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从王阳明的角度来看,这个知行合一,恐怕不是今天被很多人经常简单提及的知识与实践的统一,这也许误解了王阳明的意思。我理解的王阳明的“知”,乃是一种带有伦理意义的“知”,这个“知”,不仅拥有知识的层面,也拥有价值判断的层面——伦理的道德。我们都知道道德中最基本的一对范畴是善与恶,而中国儒家也很强调这个问题。如果以上理解不错,那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应当理解为,在拥有“知”的基础上去实践“知”的内容,并且以“知”的伦理要求规范个人的行为。
但是,如果以今日的“知识”一词来反观王阳明的“知”,我们发现,今日的“知识”已经不再带有价值判断的品质了。据说知识是中立的,就像科技没有善恶,要看使用者如何使用了,不过问题真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使用者得德行可以培养吗?
答案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能。
为什么不能?因为我们已经将道德从知识当中抽离了,知识变成了纯粹工具的东西,也就是说,纯粹的工具如法拥有道德感,也就是可以说,一个拥有纯粹知识的人,可以知识地不讲道德!
这就是我们现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知识(事实)与价值的分离。对于搞新闻的人来说,事实与价值的分离显得十分必要,一样的是这个原则,对于大学教师是不是管用呢?
答案是,不管用。
我们曾经给教师一个很崇高的称呼: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就是说,教师这个职业关系到人的灵魂。现在的大学生也许都不谈灵魂了,这不全是大学生的责任,也有大学教师的责任。知识无法给灵魂提供栖息的家园,相反,知识很可能导致灵魂的枯竭。大学教师在传授知识这一点上,可以说相当辛苦的,但是我不得不说,只传授知识的老师确实不道德的,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只传授知识的老师,就像菜市场上买菜的摊主,各种本地的外地的,常见的罕见的品种摆在摊上,随便我们去挑,我愿意相信摊主是十分负责的,相信他卖给我们的绝对是货真价实。
但是大学不能简单地比作市场,不过现在的大学和菜市场却有个共通的假设:相信人都是有理性的。在大学而言,就是相信大学生可以“明智”,“理性”地作出选择。天啊,大学教育的一个前提居然和经济学的前提相同,这真是讽刺。既然大学是由一群号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人教授知识的地方,他们就应当明白,大学生是最容易受到塑造的一群人,用什么东西来塑造大学生以及怎样塑造大学生就很重要。
如果上面这个问题可以得到认可的话,那么就必须面临一个更为基础的问题:大学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如同上面说的,一般人认为大学就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在此看法下,我认为大学培养出来的是“知道分子”,知道各种各样的时髦理论,主义,也明白这些理论和主义自身的不足和他们之间存在的矛盾,然后他们就带着这些理论,主义,从大学毕业了,也就是说,他们花钱买了知识!如果非要用钱来说明问题,我相信,花钱涵养德行,培养道德感要远比花钱买知识高尚得多。
凭什么这样讲?因为这个“知识”远不是王阳明意义上的“知”,他是被架空了的没有灵魂的知识,是对各种经验的抽象总结,让接触到他的人感到内心干瘪,没有灵气,因此在“行”的问题上,出错的可能性更大,知行合一的美好愿望,只怕更容易变成对美好愿望的破坏。因此,在大学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我宁愿相信:大学应当培养有德行的人。其实,知行合一,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成德行合一。今天很多从大学毕业的人很容易遭遇各种诱惑,如果内心没有强大的力量,没有基本的道德感,没有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有的教养,那么追随诱惑而赞美撒旦的,就有可能是这些从文明场所出来的人。今天有个词语叫做高智商犯罪,当知识与犯罪合谋,影响会更加恶劣,虽然肖传国与方舟子之间的对骂满城风雨,但是关于肖传国的指控,恐怕也不是空穴来风。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们的寝室楼。每年毕业,都会有大量的学生在寝室内喝个不醉不休,同时伴随着猜拳的“杀声“,这还不够,还要往窗外扔酒瓶子,酒瓶子破碎一地,第二天清晨,习惯了这些的扫地阿姨们,默默扫去这些破碎的渣滓,偶尔听见一些不满的声音。我们睡在寝室里,就像睡在沙场上,随时准备“迎接”“偷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