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题所述

大学到底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
首先,一个简单的问题: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很多人都不假思索,我们来读大学就是要学知识学技术的啊!但是,我想先说明的一点是:大学不是技校。一个机电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操作、维护一台机器,但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熟练技工也照样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学生操作的更好;一个外语系毕业的大学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外语,能够将长篇的外文资料翻译成中文,可是,一个跑到外国买了几年烤红薯的人也能说外语,甚至比大学生说的更地道;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拿起听诊器给病人看病,能够凭借几百万一台的医疗仪器诊断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卫校毕业的中专生在积累若干年经验以后,照样可以拿手术刀,古时候的中医甚至能够悬丝把脉,仅凭一根丝线就能为病人开药方并保证要到病除……
所以,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那么,问题来了。大学究竟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呢?
1.人之为人。很多在教育上颇有建树的老师都会强调这样一个点“人才,首先是人,方能成才。”在这个点上看来,在大学教育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从古到今文人雅士追求的最高境界。当代社会中,不知是社会风气的问题还是人们常说的“人心不古”,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屡屡出现令人咋舌的“奇葩”事件。马加爵、药家鑫等依然记忆犹新,有知识、没品德的人对社会的祸害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大学生的品德教育毫不犹豫应该放在第一位!我认为,应该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来确定学校教育的方针和培养政策,要更新我们延续至今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陈旧的提法。这是一个不准确的、过度政治化的一个目标,使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了建设者,夸大了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上的额作用,而忽视了人性和人文发展。
2.人之成才。虽然很不情愿,但是也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我们从小时候牙牙学语开始,到我们最终变成浩浩荡荡穿过高考独木桥的一匹,我们一直摆不开各种标准答案、公认的社会赞同观念。经过这个大炉的熔炼,我们最终变成批量生产品中的一个,最终变成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来到大学,一个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理想殿堂,我们可以松开分数对我们“千奇百怪”的思想的束缚,坚持自己的执着追求,忽略他人对自己的不解,怀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大气践行对自己的诺言。大学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是促进学生成才、社会前进、国家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3.人之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就业能力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应该也包括就业能力。中国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指出,人口三大高峰在未来的30到40年将相继来临,即人口总量现在已经达到13亿,在未来20多年当中,新生人口还会以每年10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庞大的人口基数,每年急速递增的求职大军,日复一日的求职压力,相信大部分求职者都深有感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得不说是也一个很迫切的问题。
4.人之幸福。“培养什么人?我认为要培养幸福的公民。”因为现在的学生多数是不幸福的,过大的学业、社会用热压力,是=使他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不幸福。巨大的学习压力扭曲了学生的学业动机和人格发展,导致认知渴望的缺乏性,学习内容空洞,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不良, 使学习失去快乐,新鲜感过于短暂,甚至导致学生厌学,厌恶生活,甚至有些学生采用极端手段来逃避学习压力。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平均每天上课以及学习时间大概在12小时左右。从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就不难看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后司机那太少或者根本就没有,长期下去越来越没有幸福感,却是无奈何痛苦占据了心灵,也写在了脸上。创造快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才会使学生有幸福感,才能使他们更聪明更有创造力,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地成长。
5.人之生活。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中国为什么缺少会生活的人?”这句话看似好笑,却不得不承认它有实在的道理。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教育是教学生如何生活,而中国的教育却是学会考试。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这就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上比素质教育更严格、更科学、更现代的教育理论,现代的高等教育也应该着眼于解决学校与社会相脱离、“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个严峻的问题。
综上所述,只有要大学教育达到以上目标,我们的教育哲学、教育理念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补上至今还没有补上的这一课,我国学校教育才会真正有所改变,真正做到与世界接轨,这样学生才能够有一个快乐的、健康的学习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8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