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进餐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如题所述

幼儿进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催促吃饭。当幼儿安静地坐在桌旁,保育员将饭菜拎进教室时,催促吃饭似乎就开始了——“今天,我看哪个小朋友吃得最快。”“谁第一个吃完饭,明天我就让谁当小班长。”“吃完饭的小朋友,可以先去玩玩具。”幼儿进餐的过程中,教师又常常会提醒幼儿:“看,XX都吃完了,老师最喜欢他了。”“XX,吃饭快点。”即使在大多数幼儿已经吃完。还有少部分幼儿仍在进餐时,老师仍然会说:“就你们几个吃饭最磨蹭。”另外,教师在饮食方法的指导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口大口吃。”“大勺舀”。 
    催促幼儿吃饭,导致不少幼儿将迅速吃完作为第一目标,进餐——这种本该轻松愉快的事情,也就带有了目的性。因此,对有些幼儿来说,进餐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 
    2 强制多食。“再吃点。”“吃完才是好孩子。”“不行,饭菜都要吃完。”“不许剩饭。”等,都是教师在强制幼儿多食时常用的话语,甚至为了让幼儿多食,教师经常在不与幼儿商量的情况下给幼儿加饭。从年龄特征看,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喜欢边吃边玩,况且有的幼儿有挑食偏食的习惯,因此教师的某些做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从家长角度分析,孩子的成长成了家长最为关心之事,所以在幼儿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早晨入园,幼儿一日(周)食谱公开栏前围看的家长总是最多;下午离园,家长与孩子交流的第一句话经常是“今天吃的什么?”有的幼儿一旦回家说自己“在幼儿园没吃饱”,那么家长在第二天一定会提醒老师“麻烦老师给我家孩子多加些饭。”可见,教师的做法有时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 
    在教师强制幼儿多食的过程中,不少幼儿只能听而从之,无奈将食物吃完;也有不少幼儿“磨磨蹭蹭”,坚持到最后,老师无奈,得过且过。 
    3 安静进餐。教师认为,幼儿进餐时说话容易呛食,还会影响幼儿进餐速度。同时,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进餐时“食不语”常常被作为幼儿园的常规,所以在幼儿园进餐时经常可以听到教师对幼儿说:“现在小嘴巴是用来吃饭的,不是用来讲话的。”“哪里发出的声音?”“嘴巴闭上!”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就如同深夜的老鼠,悄悄进餐,偶尔乘教师不注意时窃窃私语,常常会受到教师的“警告”。话语权的剥夺,使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彼此心灵的沟通机会,在教师制定的规则中扼杀了。 
    4 吃得干净。在幼儿园经常可以看见进餐中的另一种现象,就是幼儿将不小心洒落在桌面上甚至是地面上的饭菜细心捡拾起来,然后放进自己的小嘴。为什么会这样呢?观察发现,保教人员在幼儿进餐时,经常会强调这样的话语:“要吃得干净。”“不能将饭菜撒掉。”“保持桌面、地面干净。”“要做勤俭的好孩子。”等等,甚至常常对掉菜撒饭的孩子有意无意地批评。而不少孩子为了不被教师批评,常常会将饭菜捡起并吃掉。教师的愿望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勤俭意识,但是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他们对勺子、筷子还不能运用自如,所以掉撒饭菜是经常的事。再从卫生学、健康学的角度看,为了“吃得干净”,捡拾撒落饭菜,其实会对幼儿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为正如有专家所言,有的幼儿园并不是次次在进餐前“洗干净手后擦桌子两遍,一遍用消毒水,一遍用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9
一、大班幼儿进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进餐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内容丰富多样,但缺乏挖掘各种活动的教育价值
教师组织幼儿进餐活动的贯穿于餐前、餐中、餐后整个环节。餐前,教师以讲故事、生活播报、唱歌、游戏等活动丰富幼儿饮食营养、进餐文化等相关知识;进餐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内容涉及幼儿的进餐习惯、进餐纪律、生活能力、饮食营养认知以及感恩教育方面;餐后组织幼儿进行自主游戏和集体散步活动,教师期望通过一系类的进餐环节,促进幼儿营养认知、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发展。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教师组织的餐前教育活动缺乏计划性,活动开展随意性强,如讲故事活动中教师随意选择一个绘本,对故事内容、时长缺乏考虑,导致幼儿对故事内容缺乏兴趣或讲到中途就结束的现象;餐后散步活动时间经常不足10分钟,缺乏有效组织,忽视散步过程中对幼儿的观察、发现中丰富幼儿知识经验的机会,而把散步当成“任务”完成。
(二)重视进餐活动中的时间效率,教师代劳减少幼儿自我服务的机会
幼儿的自我服务建立在动作发展基础之上,尤其是手部动作的发展。大班幼儿的动作技能还处在发展时期,取餐技能不够熟练,需要更多的机会去练习,但教师为了节省取餐时间,不能够慢下来等待,以包办代替的方式剥夺了幼儿锻炼的机会。自主取餐中部分工作被教师代劳,如汤类由教师分发,取餐过程中部分幼儿取餐动作稍慢时直接帮幼儿取餐等。同样,虽然详细规定了值日生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忽略了值日生想参与工作的愿望,出现由教师代劳或随意找个小朋友代劳等现象。小小值日生工作,不仅能使幼儿萌发爱集体、爱劳动的意识,还能培养幼儿的责任感、交往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能增强其自信心和为集体服务的自豪感,而教师只考虑实践效率,随意对待值日生工作,不仅损伤值日生的自尊,还剥夺他们在其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三)注重进餐活动中的秩序,缺乏对幼儿情绪情感的关怀
教师为了保证安静的进餐活动秩序,在餐前对说话的幼儿进行严厉批评,使餐前教育活动氛围紧张,幼儿带着紧张、害怕的情绪进入进餐环节;进餐过程中教师关注培养幼儿的进餐习惯,进餐中不允许说话,进餐过程中教师的催促声不断,无形中“吃得快”成为幼儿的目标,幼儿在教师的催促,甚至在教师无微不至的“强迫”下完成进餐任务。只重视保证幼儿的食量,忽视幼儿的情感的关爱,不仅给幼儿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可能会造成消化不良,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
第2个回答  2020-11-29
一、大班幼儿进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进餐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内容丰富多样,但缺乏挖掘各种活动的教育价值

教师组织幼儿进餐活动的贯穿于餐前、餐中、餐后整个环节。餐前,教师以讲故事、生活播报、唱歌、游戏等活动丰富幼儿饮食营养、进餐文化等相关知识;进餐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内容涉及幼儿的进餐习惯、进餐纪律、生活能力、饮食营养认知以及感恩教育方面;餐后组织幼儿进行自主游戏和集体散步活动,教师期望通过一系类的进餐环节,促进幼儿营养认知、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发展。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教师组织的餐前教育活动缺乏计划性,活动开展随意性强,如讲故事活动中教师随意选择一个绘本,对故事内容、时长缺乏考虑,导致幼儿对故事内容缺乏兴趣或讲到中途就结束的现象;餐后散步活动时间经常不足10分钟,缺乏有效组织,忽视散步过程中对幼儿的观察、发现中丰富幼儿知识经验的机会,而把散步当成“任务”完成。

(二)重视进餐活动中的时间效率,教师代劳减少幼儿自我服务的机会

幼儿的自我服务建立在动作发展基础之上,尤其是手部动作的发展。大班幼儿的动作技能还处在发展时期,取餐技能不够熟练,需要更多的机会去练习,但教师为了节省取餐时间,不能够慢下来等待,以包办代替的方式剥夺了幼儿锻炼的机会。自主取餐中部分工作被教师代劳,如汤类由教师分发,取餐过程中部分幼儿取餐动作稍慢时直接帮幼儿取餐等。同样,虽然详细规定了值日生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忽略了值日生想参与工作的愿望,出现由教师代劳或随意找个小朋友代劳等现象。小小值日生工作,不仅能使幼儿萌发爱集体、爱劳动的意识,还能培养幼儿的责任感、交往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能增强其自信心和为集体服务的自豪感,而教师只考虑实践效率,随意对待值日生工作,不仅损伤值日生的自尊,还剥夺他们在其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三)注重进餐活动中的秩序,缺乏对幼儿情绪情感的关怀

教师为了保证安静的进餐活动秩序,在餐前对说话的幼儿进行严厉批评,使餐前教育活动氛围紧张,幼儿带着紧张、害怕的情绪进入进餐环节;进餐过程中教师关注培养幼儿的进餐习惯,进餐中不允许说话,进餐过程中教师的催促声不断,无形中“吃得快”成为幼儿的目标,幼儿在教师的催促,甚至在教师无微不至的“强迫”下完成进餐任务。只重视保证幼儿的食量,忽视幼儿的情感的关爱,不仅给幼儿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可能会造成消化不良,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

二、大班幼儿进餐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幼儿园一日活动作息时间,由细致化转向模块化和弹性性

幼儿园在一日活动安排上,把控好几个时间节点相对统一的情况下,可以打破时间限制,将几个零碎的活动归类为一个时间模块,允许教师和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同一时间模块中灵活地进行调整。例如,将幼儿入园、早餐、区角活动、 加餐规划为上午的自主游戏时间模块中,把集体加餐调整为自主加餐,可在生活区开设加餐区,幼儿根据自己在游戏中的进展情况,决定其什么时间去吃,只要在自主游戏活动结束前吃完即可。这样保证了孩子根据自己的进餐速度从容地吃完再去游戏,也可以选择人少的时候见缝插针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最大限度的保障幼儿的游戏时间。再如,把餐前活动、午餐、散步、午睡整合为生活活动时间模块(11:00-14:00),教师可以将幼儿散步时间分为两批,后吃完午饭的孩子可以晚点进入午睡环节,充分保障散步时间,做到以幼儿为本。同时在散步时根据孩子们的需求,根据幼儿的当前的兴趣和需要可以适度延长,顺应和满足孩子们的兴趣进行一定的观察讨论,发展其探索精神,最终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前,教师为了保证按时进入午睡环节,即使孩子们在活动中有了新发现,好奇心促使他们流连忘返,也只能把孩子们赶紧拉回来,甚至因不能保障幼儿基本的散步时间,会埋下午睡中食物倒流窒息等安全隐患。因此,幼儿园应以幼儿为本的原则出发,有必要亟待改革一日活动时间,允许教师弹性地执行一日活动作息制度,充分地信任教师,给予一定的调整和支配时间的权利,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