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状元有哪些特征?

如题所述

株形大,生育期长,块茎形成较晚,需肥,如果土壤肥沃,根茎肥大,产量可高达2000kg/亩,加工等级也高,但干燥率较低,在肥料不足的瘠薄地栽培,根茎的产量和等级都很低。多在河南孟县等地作早地黄栽培。

新状元

株形较大,生育特征与金状元相似,但根茎较小产量较低,常与金状元混同栽培,多在河南孟县等地种植。

小黑英

株形小,生育期短,根茎较早开始膨大,在较贫瘠的土壤上,也能正常生长,适于密植,根茎较小,呈拳状,笼头长,产量稍低,一般500—1000kg(鲜)/亩,干燥率高,加工等级也不低,多在河南武陟作麦茬晚地黄栽培。

北京1号1964—1966年用新状元和武陟1号杂交育成。株形小,叶深色整齐,适合密植;块根膨大早,产品早熟,倒栽产量较高,可达500—800kg/亩,繁殖系数大;笼头较短,块茎生长集中,便于刨挖,平均每株结块3—4个,含水量和加工等级中等,耐寒,种栽越冬好,抗斑枯病较差,有花叶病,耐瘠薄,适应性广,在一般土质上能得到较高的产量,一般1000—1750kg(鲜)/亩。

北京2号

1964—1966年用小黑英和大青英杂交育成。株形小,叶色浅绿,毛多,整齐,适合密植。块根膨大早,笼头短,块根生长集中,每株结块3—5个,含水量及加工等级中等。种栽产量高达500—900kg/亩,耐寒,耐贮藏,春栽开花率高。抗斑枯病,耐瘠,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广,产量1000—1950kg/亩。高产可达3500kg/亩。

茎尖16号

1978—1985年由金状元的叶原基生长点用组织培养方法育成。株形较大,叶色碧绿。块根膨大较早。笼头短,块根生长集中,每株结块4—5个,含水量中等,加工等级高,无黄斑病,对其他病害也有较好的抗性,耐寒,高产,亩产达1800—3550kg(鲜)。

地黄各种主要品种具体特征比较列于表14—73,以供识别参考。各品种产量比较列于表14—74。

表14—73 地黄主要品种的特征和性状比较

表14—74 地黄各品种产量比较

在栽培中要根据本地区生长期长短,土壤肥力,雨量大小等选择适宜品种。如生长期短雨季来临较早的地方宜用块根膨大早的品种,土壤贫瘠宜用抗瘠品种,土壤肥沃,生长期长则宜用金状元以得到高产和等级高的块根。

(二)选地与整地

选择平坦,肥沃无荫蔽物,向阳,排水良好又有灌溉条利的砂质壤土为好。忌连作。蔬菜、小麦、玉米、白薯均为好前作,无线虫病的花生,豆类和芝麻也可作前作。地黄喜肥,选择肥沃的土壤或多施基肥,可提高产量1—3倍,一般每亩施厩.肥5000kg,豆饼100—150kg,过磷酸钙25kg,南方酸性土缺钾,也可施用草木灰。秋祚物收获后施入基肥,撒施均匀,耕深25—30cm,耙细。早春栽种前作畦。雨水多较低洼的地方做成高垄,垄距33—78cm,高25cm,耙细表面,较干旱高燥地区,可做成133cm宽的平畦。干旱地区也可先灌水后耕耙,有利于春天出苗,冬前未耕,春天临种前耕耙,会影响出苗和生长。

(三)繁殖方法

主要用块根繁殖,采用优良品种,能使全田植株整齐一致,产量高。种子繁殖,不能保持较稳定的产量,因此生产上多不采用,而常用于育种。

块根繁殖多在日平均温度达到13℃时开始栽种,18—21℃为适种期,如北京在4月上中旬,重庆2月下—3月下旬,河南早春地黄4月上、中旬,晚地黄(或麦茬地黄)5月下旬至6月上旬。秋栽或早春过早栽种,反因低温冻伤种栽而降低出苗率。

种栽质量的优劣对地黄出苗有较大影响,若栽子皮色较好,内部变黑,栽种以后,里也出苗,但生长不好,甚至死亡;栽子萎蔫也影响出苗。因此应选择新鲜无病的,粗0.8—1.2cm,截成5—6cm的小段作种栽,最好随刨随种。

适当密植能增产,试验表明,河南土壤较肥,每亩栽6000—7000株较好,4000和8000株产量较低,而北京土质较瘦,植株不能长得很大,密度可以增至7000—10000株。一般栽种10000株,种栽重约20—40kg/亩,去除部分不出苗,每亩尚能存苗7000—8000株。栽种时在垄或畦上开沟,沟距33cm,每隔15—20cm,放种栽一段,覆土3—4cm,压实表土后浇水。也可在栽前浇水,待土壤适耕时栽种,压实后可不浇水,直到种栽周围的土壤较干时再浇水。每垄种2行,每畦3—4行。

种子繁殖 北京3月于苗床播种育苗。秋季施优质基肥于苗床,刨松翻晒,第二年早春将苗床整平,浇水,待水渗下后,按行距10cm条播,覆0.2—0.3cm的细土即可,注意保湿和使阳光透进苗床。幼苗6—8片叶时,即可移栽到大田(应施足底肥),行距15—20cm,栽后浇水,成活后注意锄草,松土,到秋天可采收入药。若育苗较迟(5—6月)当年不能采收,冬季在田间越冬第二年作种栽用,产品直接入药,不再在生产上应用。

近来覆膜技术在地黄栽培上的应用也取得好效果。如在北方早春由于覆膜,使提前一个月出苗,苗齐苗壮产量高;在较暖和的鲁西南早春覆膜可培育夏地黄用种栽,夏地黄也获丰收,使种栽和地黄产品的生产在同一年内完成;也有挑选优良品种,早春于苗床地覆膜催芽,待苗长出4—6片叶子时,压住老母子,向上拔出苗子移到田里并浇水,或密植育苗,连老母子一起移到田间,也能达到齐苗壮苗高产的目的。

留种方法:

1.倒栽

即在7月中、下旬,于当年春种地黄地内,刨出部分地黄,多选择较好的田块和品种,将块根截成4—5cm的小段,按行距10—30cm,株距5—10cm,重新种到另一块施足底肥的田里,因为倒栽地黄生长期较短,因此底肥一定要充足,每亩可施饼肥100kg,厩肥5000kg。每亩约栽种20000—25000个,此时正逢雨季,一般不浇水,为防止雨季积水造成死苗,栽前必须把地整平,并注意及时排水,出苗后应及时锄草。越冬时勿灌冻水,冬季雨雪过大,应及时扫除,以免栽子冻烂。翌年挖出分栽,随栽随挖,这样的栽子,出苗整齐,产量好,产区广泛采用此法留种。近年用覆膜早春培育夏地黄栽子,种栽产量可达500—750kg/亩。

2.窖藏

秋天刨收春地黄时,挑选无病,块形好的,无伤口的中等大小块根,立即贮藏于窖内。窖应挖在背阴处,深宽各1m,铺放块茎10cm厚时,盖些砂子,以不露地黄为度,随着气温下降,逐渐加覆土到30cm,第二年春天化冻后,应逐渐除去盖土或翻倒一次,去除腐烂块茎,再盖薄土一层,直到栽种。在河南产区,冬季气温略高,窖和覆土深度均可浅些,以不使块根受冻为度。在东北地区,也可将倒栽地黄刨起,贮藏于新窖内,第二年春天栽种。

3.春地黄露地越冬

有春种较晚或生长较差的地黄,块根较小,秋天可不刨,留在地里越冬,待第二年春天种地黄前刨起,挑选块形好,无病虫害的块根做栽子,由于大块根含水量较大,越冬后大部分腐烂,因此若块根较大多不采用此法留种。

(四)选育良种和防止退化

河南主产区一直很重视地黄育种工作,各地也已先后育出许多优良品种,至今这些品种仍然是地黄生产中的重要生产资料。但由于品种优良性状是相对稳定的,产量和质量要不断提高,品种缺点要进一步改良,因而育种工作不能中断。

地黄的育种目标为块根膨大快,笼头短,生长集中,等级和出干率高,含量高,加工后有“菊花心”“油性大”等;株形小,适于密植;适应性广如耐瘠、抗涝、抗寒、抗病等。有性杂交是地黄育种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人工杂交和自然杂交二种。由于地黄是异花授粉植物,其无性繁殖系异质性很强,杂交后代的性状很难预见,各品种间的配合力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选配杂交组合时,除注意亲本性状外,尚须多进行一些杂交组合,有利于得到好的变异。杂交前父母本都要套袋隔离,在花刚开放,花药未破裂时去雄,取开裂花药的花粉涂在柱头上,仍套袋,直到杂交种子成熟。当年或第二年春天播种育苗移栽。在7—8月倒栽和秋天收获时进行第一次选择。由于实生苗分离大,繁殖又快,采用混合选择不能奏效,进行二次单株选择再进行2—3次株系内混合选择,即可繁殖,比较和推广生产定名。均为无性系的选择,才能固定其优良特性。优良品种也常有因变异和感染病害等引起退化,采用茎尖组织培养方法,可将好的变异选择出来,并培养出脱毒品种。

地黄用量很大,全国各地都引种,但常发生退化,表现在块根逐步缩小,笼头增长,生长不集中,等级和产量逐年降低。调查研究表明,地黄田里,常有良种和劣种并存,由于良种块根大,常常被作为商品入药,而低劣品种和杂苗常被留作种栽,年年如此,良种越来越少,劣种占了优势,这是地黄退化最常见的原因。如在同一块地里,良种块根单株产量为0.2—0.25kg,劣苗仅0.04—0.06kg,有的田块金状元仍然可达0.502kg/株,亩产2250kg,没有退化现象。如引种初期良种占90%,劣种10%,2—3年后,良种仅占11-18%,以后很难找到良种,栽培条件再好,产量也无法提高,仅在500kg/亩左右,亩产1000kg以上的都是种植良种的田块。天然杂交种子实生苗块根被选留后加上机械混杂,以及品种本身的劣等变异被选为种栽,这是劣种苗的来源。良种如金状元感染黄斑病,线虫等也表现出退化。长期不倒栽,种栽糠老无生命力也似退化。

针对地黄退化的原因,下列的良种繁育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地黄品种退化。

1.采用优良品种,建立留种田

在每年倒栽时应选择优良品种,无病的,根茎笼头短且生长集中的植株,单独繁殖一定面积,作为第二年留种用,称为留种田,其余未作严格株选的,经去杂去劣后倒栽,作为第二年生产田用种栽,如留种示意图所示。用这种方法已繁殖10多年未见退化(表14—75)只要条件适宜,都能保持较高的产量(图14—77)。

图14—77 地黄留种示意图

表14—75 建立留种田纯化地黄良种对防止退化的效果

2.防止混杂

一株劣种能繁殖10—20至数十株,到第二年可扩展到数百株,第三年扩展到数千株以上,仅3—5年即造成严重混杂和减产(表14—76、77),若大块入药,劣种小块留种,则劣种扩展更快。因此必须在留种的春种和夏末倒栽的田中于苗期块茎膨大以前,根据幼苗形态特征鉴别出良种和劣种时,进行逐棵检查,发现劣种幼苗立即刨出,年年如此进行,可使田间良种纯度达到90%以上,减少劣种的不良影响。

表14—76 未去杂年限对地黄良种保纯及产量的影响

表14—77 去杂保纯对地黄产量的影响

3.合理选择

在良种比例较少的田间,根据品种形态,将良种逐棵挑选出来,种到留种田里(倒栽时进行)作种栽,对提高产量,防止退化的效果是明显的,我们曾用此法提纯了几个良种。株选也可在秋天刨地黄时选择笼头短,块根大的单株,第二年春种后于7—8月倒栽留种。在品种比较整齐一致的田间于刨地黄时,选大块根短笼头贮藏,供第二年春天种植留种用,而勿选不长大块根的贮藏留种,这样可使田间品种保持纯一,提高种性。倘若良种群体已十分混杂,把具本品种特性的单株选出来,单独繁殖留种,也能起到品种复壮的作用。

4.茎尖培育无病毒苗与原品种金状元相比,黄斑病发病率明显低,已种6年以上,产量超过金状元1—9倍,没有发现退化现象。

(五)田间管理

松土锄草、摘除花蕾地黄根茎由浅入深,锄草时若切断上部根茎,则下部小块根得不到营养就不再膨大了,而形成众多的“串皮根”,因而保持田间无草即可,若有花蕾随时摘除,以免消耗养分,但勿扯动根部。

追肥应在早期进行,促使叶子迅速生长,使叶片尽快发育到最大,以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输送到根部,一般在出苗一个月后,株幅达6—10cm时,每亩追施豆饼75—100kg或人粪尿1500—2000kg或硫酸铵10—15kg,施于植株旁边,不可沾附在茎叶上,以免伤害幼苗,若浇粪稀,应及时浇一次清水,以免烧苗。

浇水出苗前若土壤干旱,应及时浇水,保持种栽周围土壤有10—15%水分,即能出苗,出苗以后,应少浇水,保持“黄墒”为宜。药农有三浇,三不浇的经验。三浇即施肥后浇水,使植物能利用肥料中的养分,而且不会因为施肥较多而伤害植物;夏季雷阵雨后,地温骤增,易形成烫苗和卷叶病,可用凉井水小浇,以降低地温;天久旱不雨,土壤含水量在8%以下,植株在中午呈萎蔫状况时应浇水。三不浇是天不旱不浇,防雨水过多;中午地温、气温很高时不浇,以免温度急剧下降,损害植物生长;天阴欲雨不浇,以免雨后土壤水分过多对地黄生长不利。每次浇水不宜过大,应轻浇,雨后或浇水后有积水应及时排除。

(六)病虫害及其防治

1.地黄组枯病

(Septoria digitalis Pass)

主要为害叶部,气温在13℃以上开始发病,大田发病盛期为7—8月雨季。病菌在病残株上或随病残株入土内越冬,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研究表明,春栽地黄较秋栽地黄发病重;采用无病区种栽留种,可减轻下一代地黄的病害,同时也比采用病区种栽种植的地黄明显地提高产量。不同农家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可选育抗病品种来控制病害,清园即在收挖前彻底将地上部病残株收集处理,以减少菌源,发生初期用百菌清1000倍液或用倍量式波尔多液喷雾。

2.地黄枯萎病

〔Fusarium solani(Mart.)App.et Wollenw.〕土壤和种栽带菌,为初侵染源。根部的机械损伤及雨后烈日曝晒会导致病害迅速发生。该病以农业防治为主。选地势高燥地块种植;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忌与玄参菊花等轮作;选用无病种栽留种;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雨季注意排水以及种栽药剂处理可控制病害发生。

3.大豆胞嚢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

通过种栽和土壤传播。线虫为害根部,病株叶色发黄,生长停滞,块根停止膨人,须根增多,产量损失很重。主要依靠农业措施防治,忌连作以及以大豆等为前茬;种栽温水浸种处理,土壤消毒等。

4.棉红蜘蛛

(Tetranychus telarius L.)

成、若虫吸食叶片汁液,在叶背面拉丝结网,严重者叶呈黄红色,甚至干枯,严重影响植株生长,是地黄的严重害虫。5月中下旬至9、10月为害,6月中旬和9、10月有两个为害高峰。常随寄主残株翻入土中越冬,防治方法:(1)清园,收挖前将地上部收割,处理病残体,以减少越冬基数;与棉田相隔较远距离种植;发生期可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或20%双甲脒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5.地黄蛱蝶

(Melitaea didymoides Eversman)

又名地黄拟豹纹蛱蝶,除为害地黄外,还为害车前。点片发生,在河南主产区株害率可高达20—30%,在河南一年发生四代,北京发生两代,世代重叠,以3—4龄幼虫在残株枯叶内或地表土缝下越冬。前期早地黄受害重;后期晚地黄受害重。地黄与玉米等高秆作物间、套种者受害轻。防治方法:收获后清园处理病残株;忌连作,宜和玉米等高秆作物间套作;在发生期掌握幼龄期用敌百虫,氧乐果等喷雾防治。

其它还有轮纹病(Phyllosticta digitalis Bell)和(Ascochyta molleriana Wint)枯萎病(Fusarium sp.)和黄叶病等。

四、采收与加工

栽种当年9—10月地黄停止生长后即可收获。挖出块根,除净泥土即为鲜地黄,每亩可收鲜地黄1000kg,高产的可达3000—3500kg,也有在夏季挖出野生地黄作为鲜地黄用。

加工将鲜地黄放在火炕的蓖子上慢慢烘焙,至内部逐渐干燥而颜色变黑,全身柔软,外皮变硬时即可取出,堆放1—2天,使其回潮后,再焙至干即为生地。烘焙火候要均匀,火太大要焙起泡,中途灭火或焙温太低,内部汁液流出,都会影响质量;生地加黄酒50%,使酒没过地黄,于罐内或其他容器内封严,放入水浴锅内加热炖至酒被吸尽,取出晒至外皮稍干即为熟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