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不是不吃晚饭?

如题所述

古人一般是一日两餐,即朝食(又称饔)和眬(又称飧),这是和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作制度与当时食源不充足相适应
汉代把午饭称为“饷”,《说文》:“饷,昼食也。”
饷的读音同晌,饷食就是晌午饭。
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三食制,但一般平民仍然每日两餐。
陈直《汉书新证》也说:“汉代统治阶级日三食,一般人民日两食。”
二餐制:
商代每日两餐。
由于照明困难,古人只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以早饭不能太早,晚饭不能太晚,每日两餐正是同这种生活习惯相适应的。
朝食
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yong)。
时间大约在上午九时左右。古人把辰时(上午七至九时)称为“食时”,就是人们用早饭的时候。
也有的古书记载朝食在巳时(上午九至十一时),比辰时晚一个时辰。
因此我们估计朝食在辰巳之间,即上午九时左右。
《汉书·韩信传》记载,韩信未得志时曾寄食于下乡南昌亭长家里,亭长的妻子很讨厌他,一大早就做好饭吃了,等到“食时”韩信来吃饭,已经什么都没有了。
《左传·成公二年》记载齐晋之战,齐侯下令“余姑翦灭此而朝食”,就是想消灭了晋国军队再吃早饭,表现了齐候的麻痹轻敌,结果吃了败仗。
哺食
第二顿饭叫哺(bu)食,又叫飧(sun)。
时间大约在申时(十五时至十七时)。因此古人又称申时为“哺时”,又写作“晡时”。
古人哺食多半是把朝食剩下的熟食加热一下就吃,不再做新饭。
飧字,《说文》:“飧,哺也

。解释为“食之余也”,就是剩饭。
由于每日两餐,两餐之间工作、学习,所以古人没有睡午觉的习惯。
《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的弟子宰予昼寝,孔子大发脾气,骂他“朽木不可雕也”,正是因为一天工作时间只有六个多小时,中间再睡个午觉,那就干不了什么事了。
两餐制的情况一直延续到现代,至今北方农村在农闲季节仍然保持每日两餐的习惯。
说明两餐制是与古代一般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相适应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0
现代人都习惯于一日三餐,实际上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食不时不食”(《论语》)。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
一日两餐时,人们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过飨食,便意味着一日时间的流逝。而今天人们常用“一日三餐”之词来表示对时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时者的感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4-14
这话问的有点笼统,古代人,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清朝1840年前都是古代,清朝肯定吃晚饭的。而在古代,那就不一定一日三餐的,生产力水平低,能逮到什么吃什么,什么时候逮到,什么时候吃,有的时候就饿肚子很正常的。追问

我知道中国五千年历史有短时期是一天两顿的 不知道是何时,所以只能这么问。

追答

可能秦汉以前是一日两餐,秦汉以后有了一日三餐了。

第3个回答  2014-04-14
没有一日三餐之前大概都是饿了就吃 有了一日三餐就按时吃了
第4个回答  2014-04-14
怎么说,从古至今没有不吃饭得,人类进化从吃生得变成熟得,追问

我说的是晚饭

追答

恩,一天两顿饭,九点多一顿,下午三点多一顿

现在不少地方还保留着这种吃法呢

追问

是听说古人吃晚饭的话是生活作风出问题了,认为那是奢侈多余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