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雪糕越贵越难卖?

如题所述

在这个“万物皆可网红的时代”,雪糕也毫不例外挤进了网红这个市场。从去年开始到今年,高价雪糕似乎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

导致现在不少人都达成了一个共识:不认识的雪糕不要轻易拿。这句话并不是一个段子那么简单,而是揭露现在的雪糕市场。如果拿了不认识的雪糕,结账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中了“雪糕刺客”。(雪糕刺客是指当你从冰柜里拿了一支不认识的雪糕,结账时需要好几十,又不好意思还回去,像刺客一样突然袭击你的钱包。)

那么高价雪糕仅仅是因为价格太高才卖不动吗?其实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因为价格高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一、产品本身的价值与价格背离,最终反噬产品本身。

雪糕冷饮虽然有一定的市场,但是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绝不是主流刚需。从以前的几毛到现在的几十块,价格的差距也是让普通消费者不能接受的。

大部分消费者以为雪糕价格高有价格高的道理,特别是高价雪糕刚进入市场时,普遍大众是可以接受的。可是当很多消费者是抱着尝一尝的心理,买下了并不符合自己口味预期的雪糕,结果尝了味道以后,觉得这个高价雪糕性价比也太低了,甚至还没有低价或平价的雪糕好吃。

几块钱可以买下简单的快乐,为什么要花几十块冤枉钱呢?雪糕企业真正要做的应该是专注于雪糕本身品质的优化。

因为能让消费者喜爱并持续消费,依靠的还是雪糕本身的品质与价值。

二、没有明码标价,往往会造成欺骗消费者的表象

在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处于不同消费水平的人。因为部分消费者往往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充满了优越感,所以高消费成为他们优越的标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自己平时逛的便利店,雪糕都没有明码标价,就算有,那也是少数店。这也就是很多人中了“雪糕刺客”的关键原因,这正是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他们拿好东西结账,得知价格太高,多数人也只是认了,不好意思再还回去。

所以如果真的想要挽救一下雪糕市场,最好就是明码标价,因为不同消费水平的人都有。

三、营销手段带来的只是短期的热度和销量增长。

早在去年,就有人预言高价雪糕的红利期是不会太长的。在消费水平上涨的情况下,高价雪糕靠噱头进入了市场,但是这个噱头毕竟不是消费者刚需的商品,所以被淘汰也是在所难免的。

更何况如果是在消费水平逐渐下降的情况下,高价雪糕更是在低价和平价雪糕中难有一席之地。钟薛高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四、雪糕作为常态消费品,服务的对象仍然是普罗大众。

曾有雪糕零售商表示:不敢大量进货高价网红雪糕,称太贵的卖不动。对于高价雪糕,普通大众都是尝尝就可以了。日常生活中,他们都是选择吃普通雪糕。

但是等大家都尝过了,那高价雪糕自然也就是过气了,跟风和盲从的人少了自然也就卖不动了,毕竟朋友圈和社交平台的满足感稍纵即逝。

央视网也评价了高价雪糕的现象,央视文章称:消费升级不等于越卖越贵,价格高也不等于能长期扎根市场。质量加上与之匹配的价格,才能吸引消费者长期购买。进而央视网提出了“平价雪糕才是生活中的刚需”的观点。

或许每个人对雪糕消费的评价不同,高价雪糕的出现也完全可以理解,只不过要学会理性消费,尝鲜有度,复购克制。相信过去的几毛钱几块钱也能给你带来简单而又平凡的快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24
一根雪糕,哪怕有再新奇的造型,再绚丽的颜色,最终还是要入口、进胃。质量加上与之匹配的合理价格,才能吸引消费者长期购买。而几十元一根的“网红”雪糕,相对于普通人收入而言,已属于轻奢品,在特定场景下,偶尔体验一下,尝尝就好。但是,雪糕作为夏日解暑的日常食品,高价难以让普通消费者持续购买。如果商家为追求暴利,把平价雪糕包装成“网红”产品,价格不断“高攀”,消费者图个新鲜尝一尝,商家或许在短期内能取得成倍的经济效益,但很有可能丢掉了大众市场,从长远来看,将不利于商家可持续发展。

“网红”雪糕制作成本,如果确实比普通雪糕高,售价高也是应有之义。就怕在制作成本里,并没有多少“真材实料”,而是通过虚假宣传、明星代言等方式诱导,收割消费者“智商税”。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比如钟薛高曾在其产品酿红提?雪糕页面宣传“不含一粒蔗糖或代糖,果糖带来更馥郁的香气,只选用吐鲁番盆地核心葡萄种植区特级红提,零添加,清甜不腻”等内容,但检验报告显示,该红葡萄干规格等级为散装/一级,宣传的特级红提实为散装红提,已构成虚假宣传,可谓啪啪地“打脸”。如此以次充好,不是欺诈消费者吗?

一部分“网红”雪糕专营高端市场,当然无可厚非,成本高卖得贵,具有一定合理性,也属于自主定价的市场行为,政府部门不能行政干预。但如果雪糕的高成本,并非原材料、制作和人工费等合理成本,而是通过虚假广告注水后的“虚高”成本,无疑涉嫌消费欺诈,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针对此类违法行为,各地市场监管、工商、物价等部门不能坐视不管,绝不允许打着“网红”旗号,大肆收割消费者“智商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