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6-17
劳动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劳动教育的概念、形态与实践方式均有所不同,但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劳动教育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我国大部分家长和教师的思想中,仍然可以在他们培养自己的孩子身上可以看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的影子。
社会上重视脑力劳动者、轻视体力劳动者的现象与心理仍普遍存在,出现了教师重智力发展以及应试技能训练、忽视人的精神层面的发展,劳动教育实施与社会实际相脱节,教育对象看不起劳动、不愿意劳动甚至贬低劳动等误解,所以让劳动教育的发展之路坎坷。
劳动教育中身心的分离
一方面,一直以来就存在重视脑力劳动,过度忽视体力劳动的问题。在我国古代,在这段漫长悠久的发展历程中,由于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观念在人们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群体中普遍认为二者在社会地位与人生上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向往成为占统治地位居地位上层有权威的劳心者,而拒绝成为从事艰辛劳作地位低下的劳力者,由于礼制的影响和等级观念的作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普遍鄙视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认为只有“小人”才从事体力劳动。
劳动主要被视为低贱、卑微甚至带有惩罚性的活动,也没有作为独立的哲学问题被思考。而“学而优则仕”价值取向如今仍影响着我国一代又一代的求学者,努力读书做官,成为“劳心者”而非“劳力者”依然是当今教育追求的普遍选择。在二元思想的认知影响下,劳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被误解只是精神的培养,身体不需要参与的教育,于是一些教师重视劳动教育精神的培养,忽视身体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有些人过分强调以及关注体力劳动,忽视脑力劳动,对孟子通过劳其筋骨来苦其心志进而激励艰苦奋斗、提升能力的方式持赞同的观点,从而导致有些人误解真正的劳动教育仅仅是通过劳身磨炼心性的教育,把劳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体力劳动。如果只是一味强调体力劳动可以磨炼人的心志的作用,而忽视劳动的教育价值,就会加重劳动教育疲劳辛苦的色彩。
虽然由于受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早期的劳动教育其功能主要是满足个体和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但劳动本身就有劳累辛苦之含义,过度强调体力劳动,加深了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误解,使得劳动教育无法让教育对象得到愉快的体验,无法走进人们心灵深处,会加剧教育对象对劳动的抗拒性与厌恶感。其实对于人类的发展而言,无论是哪种体力劳动或是脑力劳动,都是参与劳动的方式,二者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化。劳动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如何促进二者平衡发展、实现身心合一、培育完整的人。
(二)劳动教育中的异化
劳动一是劳动教育被异化为惩罚与控制学生行动自由的手段之一。教师将劳动等同于训诫“被处罚不听话捣乱学生”以及限制受教育者自由的教化手段。学生如果在学校出现辱骂、打扰其他学生学习或者上课不听话等违反学生守则的行为,教师将把劳动作为惩罚的方式之一,比如,通过让学生打扫厕所、罚擦黑板、承包一周的值日等惩罚方式,教师想通过这种惩罚的方式让教育对象明白自己的错误以及规避不良行为的出现,把劳动作为压制教育对象的手段,控制教育对象的自主性,这无益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不利于培育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容易对劳动以及劳动教育产生消极负面的不良感受。
久而久之,学生将会产生讨厌劳动、反感劳动甚至恐惧拒斥劳动的不良情绪,认为劳动就是惩罚,要远离劳动以及劳动是一件很丢面子、很痛苦的事情等不正确、不健康的劳动观念。二是劳动教育被异化为休闲娱乐以及调节学生学习紧张方式之一。
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轻松娱乐,让人体验愉悦。虽然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地位都很重要,都是促进教育对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手段之一,但有的学校或教师把劳动教育当作调节教育对象紧张的学习生活的方式,在这种娱乐放松的环境下,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到劳动教育中去,学生看不到劳动与劳动者的艰辛,看不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也就远离对于劳动及其劳动教育的初衷,劳动教育的价值本质被掩盖。
三是劳动教育被异化为某些具体简单的技能学习或才艺学习。比如,将劳动基本等同于跳舞等技艺的学习或手工艺品展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重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服务经济的发展,功利化色彩厚重。因此这时期劳动教育被弱化为一些具体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其结果就是“治其外,未治其内”,导致劳动教育的本真价值与意义被遮蔽,但劳动教育的价值不限于技能培养,相较于技能,劳动教育对于教育对象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心理发展的意义更加重要,但是很多学校往往会简化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视为特定技能的学习。
(三)劳动教育与实践的分离
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人们对劳动、劳动教育、活动等概念的本质混淆不清,于是人们对于与劳动教育概念以及内涵理解,众说纷纭。有些教师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因为误解劳动教育本质,在实施中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其实质。
在课程方面,有些学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或者也开展相关专题教育和活动,但其往往只是出现在学校课程表中,劳动教育课程时间很容易被其他学科占用。因为教师认为教育对象的主要任务是学科课程学习,在学校里提升教育对象分数是最主要的目标,智育足以促进教育对象全面发展,而且教师也有提升教学质量的重担,担心劳动教育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降低学习效率,不如用其时间来复习相关学科知识。
劳动离不开社会,劳动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课堂学习能使教育对象在有限时间内集中系统地掌握劳动教育相关知识,但所以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局限在封闭孤立的课堂中进行,容易造成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所以我们要反对纸上谈兵、教条主义。在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缺失,为了应对升学考试,一些家庭不让孩子从事一些简单的日常的家务劳动,导致一些好吃懒做、不思进取、严重缺乏劳动意识、不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对象存在。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与我们日常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劳动教育是指向现实生活、满足教育对象社会化的途径。因此,无论是课程形式的劳动教育,还是渗透式劳动教育,不能忽视与实践的联系,不能把劳动教育的知识与行动割裂开来。教育对象只有处于真实的劳动情境下,才能真实地体验到劳动教育的深度。劳动教育与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脱离,这就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整体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