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介的翻译 急!!!!

唐介,字子方,江陵人。擢第,为平江令。民李氏赀而吝,吏有求不厌,诬为杀我祭鬼。岳守捕其家,无少长楚掠,不肯承。更属介讯之。无他验。守怒,白于朝,遣御史方偕徙狱别鞫①?之,其究与介同。守以下得罪,偕受赏,介未尝自言。

知莫州任丘县,当辽使往来道,驿吏以诛索破家为苦。介坐驿门,令曰:“非法所应给,一切勿与。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皆帖伏以去。沿边塘水岁溢,害民田,中人杨怀敏主之,欲割邑西十一村地猪涨潦,介筑堤阑之。民以为利。通判德州,转运使崔峄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既而果不能行。

召为殿中待御史。介言事益无所顾。他日清曰:“臣既信言责,言之不行将固争,争之重以累陛下,愿得解职。”徙江东转运使。冶平元年,召为御史中丞。英宗谓曰:“卿在先朝有直声,故用卿,非由左右言也。”介曰:“臣夫状,陛下过听,愿献愚忠。自古欲治之主,亦非求绝世俗之术,要在顺人情而已,祖宗遗德余烈,在人未远,愿览已成之业为鉴,则天下蒙福矣。”明年,以龙图阁学士知太原府。夏人数扰州边,多筑堡境上。介遣兵悉撤之。移谕以利害,遂不敢动。

熙宁元年,拜参知政事。先时,宰相省阅所进文书于待漏舍,同列不得闻。介谓曾公亮曰:“身在政府而文书弗与知,上或有所问,何辞以对?”乃与同视,后遂为常。帝欲用王安石,介言其难大任。帝曰:“文学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泥论议于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安石既执政,介自是数与安石争论。安石强辨,而帝主其说。介不胜愤,疽发于背,薨,年六十

求关键词和大概的意思

唐介,字子方,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唐介为官几十年,从做县令到御史,始终是不避权贵,秉公执法, 因弹劾奸佞,赢得“真御史”的美名。

唐介任岳州沆江县令,上任后即劳顿于案牍,处理多年积案,察访民情,纠枉澄冤。一天,县衙门外有人喊冤枉,要求新任县官禀公执法,为民作主。原来,县民龙氏与他人发生田产纠纷,上诉到县衙了,而原县令昏庸无为,未能辨白事实,即以原告不实,加以罪徒至死。其子不服,屡至县衙陈冤,终未得平直。唐介刚到任,龙氏寄全部希望于这位新县令。

唐介问清情况后,即将此案重新据实查验。为雪清冤屈,他亲自深入民间,躬临郊外田野,依照分田契约及有关凭据,丈量田地,分辨是非,最终合理分割了田产,县民大悦。

北宋时期,尽管实行“田制不立”的国策,土地自由买卖、兼并,但北宋政府还控制不少官有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征收赋税,充国家财政收入。宋仁宗宗室,企图依仗皇权以低价收买官地,唐介知悉后,立即上书仁宗,认为皇亲国戚若勋高绩显,则应赐给土地,何买之有?如果对国对民本无勋劳,反而低价买官地供个人享乐,则应坚决禁止。宋仁宗无奈,只好采纳了唐介的意见。

唐介以卑犯贵,刚正不阿,不避怨,立朝风格凛然。正因此,才使自己屡遭贬逐。皇佑二年弹劾张尧佐,致使发往岭南。张尧佐是仁宗温成皇后的伯父,当时温成皇后深受仁宗宠幸,温成皇后为其父多次进美誉之言。不久,张尧佐权开封府推官,又提点府界公事。

谏官余靖已向仁宗建言用张尧佐不宜太速遽。可是,张尧佐此后升迁更快。不多时,即迁至三司户部判官,擢天章阁待制,吏部流内铨,累迁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加龙图阁直学士,迁给事中,拜三司使。真可谓平步青云,势高位显,权倾一时。没多久,张尧佐在一日之内连除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制诏一出,舆论大哗。唐介援引唐玄宗用李林甫、杨国忠以致祸乱故事,立即上书反对。仁宗不纳,唐介又与包拯等谏官七人,共同争论于殿上,并建议御史中丞王举正在早朝后留百官共议之。在众口指斥下,仁宗只好暂罢张尧佐官职。

第二年,仁宗又赐张尧佐五品服,复其宣徽使知河阳(今河南盂县)。唐介知道后,极为气愤,上书仁宗独自争辩,上奏章几十次,都被仁宗拒绝。当时文彦博为相,极力袒护张免佐。文彦博为元老丈臣,位高权重。唐介遂弹劾文彦博知益州(今四川成都市)时以奇锦交结宫掖,以致显达登用。指斥其袒张尧佐是为了“益固自结”,并请罢文彦博而以富弼为相。唐介的奏幸直刺奸佞者的骨髓。仁宗大怒,置其奏于一边,声言将其远窜重谪,唐介无所讳避,慨然说:“臣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唐介当面质问文彦博“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仁宗令框密副使梁适班唐介下殿,“介立殿上不去,犹争益切。”义正辞严,铿锵有力,令宋仁宗瞠日结舌。第二天,唐介被贬英州(今广东英德)。英州,远处岭南,瘴疠之气盘,非人所居之地,然唐介“怡然南去,绝口不为人道。”刚正之气,声动天下。凡天下士大夫识与不识,皆闻风叹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