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人民围海造田是怎样进行的?

如题所述

几百年来,在荷兰人民修建的各种大小治水和造地工程中,须以德海的围海造田综合治理工程最大,迄今仍在发展。在荷兰的西北,有一个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南北长约80公里,水深5米以下的水面,北部经瓦丹海和西弗里西亚群岛通往北海。海面周围本是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和低地浅滩,湖水经莱茵河的一条支流汇入大海,低地大小则因海平面的升降而随之变化。人们在低地高处筑堤挡水,并在堤内垦殖务农。1282年海水大幅度上升,冲垮了堤坝,淹没了大片土地,北海同原有的伏列沃湖连成一片,形成了须德海。1667年有人建议疏干须德海,修筑拦海大堤,但是完整的围垦治理方案则是1892年由C·列利工程师提出来的,它包含4项目标:①修筑30公里长的堤坝取代300公里长的须德海海岸,以增强防范海水侵袭能力;②建成面积共达225000公顷的5个围垦区,使荷兰的耕地面积增加十分之一,以增加粮食生产;③修建一个可以控制涨落的淡水湖,以改进水的管理;④改进交通设施和管理,以缩短荷兰西、北和东部之间的距离。1916年洪水泛滥后,列利的围垦方案被正式采纳。

须德海的阿弗斯吕提克大堤坝,实施于1927年~1932年间,全长32.5公里,由两部分组成,从北荷兰大陆到维灵根岛的一条长2.5公里,从维灵根岛到弗里斯兰的那一条长30公里。横贯须德海的大堤,坝高7.5米,宽90米,截断了北海和须德海,为世界上最长的内河堤坝和海岸堤坝。整个堤坝有五座排水闸,东部两个,西部三个,它使荷兰的海岸缩短了300公里。40万公顷的须德海逐渐形成了内陆淡水湖,即艾瑟尔湖,其最终水面达1262.6平方公里。水位高出海面约8米(25英尺),堤坝由粗砾石砌成,下面敷沙,上面敷砖,基础为大圆石支撑柳木筏基上,堤坝上建有公路和自行车道。由于在低潮时湖水水位高于湖外的海水,可以打开水闸放水,湖水自流排出,莱茵河上的支流汇入湖水,可以清洗湖水,逐渐使含盐的湖水淡化,渐成淡水湖。这里地势平坦,道渠笔直,城镇和居民点布局合理,综合配套,原先的海底泥滩被改造成适于人类居住,从事经济开发活动的新乐园,从而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围海造地工程,实现现代世界改天换地的一大壮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6

原来围海造田是这么操作的!这看着也太简单了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