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为什么必须开展公共关系

政府为什么必须开展公共关系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公共关系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同时,也应认识到:公共关系绝不仅仅是企业的专利,各类社会组织都需要借助公共关系来树立自已的良好形象,从而创造更有利于自身运行发展的内外环境。政府也不例外,也需要公共关系。有的学者明确指出:中国政府的公共关系就是要运用公共关系知识,特别是来自企业组织的公关方法更好地履行政府的职能。公共关系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对于国家之间、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交往、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民族和谐、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方面日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巳经成为政府、企业、社团组织促进自身健康发展的重要学科。

  政府公共关系是指以政府为主体,通过发挥决策咨询、舆论引导、信息交流、协调沟通、公众服务、形象塑造、危机管理等职能,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关系,以维护政府良好形象,体现政府管理思想的一种科学活动。其中包含这样几层意思:1、政府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有社会公益性和政府行为权威性;2、有传播沟通、行为规范的职能,有政策导向性和传播垄断性;3、要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关系,有全民参与性;4、体现政府科学管理思想,有切实维护政府良好形象的功能。

  地方政府,是指管理国家一个行政区事务的政府组织的总称,它是应对于中央政府而言。中国的地方政府除特别行政区外,共分为四级:即省级、地(市)州级、县级和乡(镇)级。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主要作用是连接中央和地方的纽带,既要传达中央的各种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也要及时将地方群众的意见、建议反馈至上级、直至中央。用公共关系学来说,地方政府是中央和地方沟通的媒介,承担传播和反馈的角色。所以,地方政府开展公共关系主要体现为:

  一、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有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知情权、参政议政权和监督权。开展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方面就是政务要公开、透明,让人民群众知晓重大政策内容和更多了解政府各种工作情况。从而增强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发挥人民的监督作用,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认同感,使人民群众自觉地服从政府领导,主动配合和支持政府各项工作,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了解和信任,促进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和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二、加快实现政府科学决策的需要
  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是科学决策的需要。现代社会由于各种组织繁多、结构复杂、社会活动频繁、变化多端,影响相当大,社会信息量猛增,给政府的决策增加了难度。目前政府凭经验就可以决策的时代已形成历史,必须引进科学决策的机制,科学决策除了要运用科学理论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开展公共关系占有足够的社会信息,政府就可以及时、全面掌握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各族各界群众的好恶和需要,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加快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行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的直接指挥者和参与者,转变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引导者、协调者和服务者。为了促进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很有必要开展政府公共关系。

  四、加快适应对外扩大开放的需要
  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潮流。要开放就存在着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国际上,就需要让世界各国比过去了解中国,毫无疑问,我们需要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有良好的中国形象。在这方面,政府公共关系大有作为,它可以从整体上策划政府的形象并进行广泛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根据世贸组织规则要求,成员国各自的法律、法规及具体操作方法必须公开,具有透明度,已有的和新制定的规章制度都必须尽快公布并能方便地获得和查询。各国的贸易政策及政府的管理行为也要透明,当与成员方发生纠纷时,要以所公布的贸易政策及法律法规为解决依据,这些要求都与政府公共关系的内容和要求完全一致。

  五、加快实施公共危机管理的需要
  所谓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公共危机的发生,除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原因外,还有各国具体、特殊的原因。从我国看,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正是公共危机事件频频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平均每年增长都在9%以上,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利益调整过程。如果一部分人利益的改善而引起整个社会群体利益的改善,而且没有任何人的利益受损失或损失不大,此时的社会将是稳定的、和谐的,但实际上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多数带来的是非均衡发展。在此期间出现了贫富之分和人们的心理落差,甚而出现城乡失衡、地区失衡、贫富失衡的“三个失衡”现象。在这种形势下,政府要加强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服务工作,包括调整社会分配政策,缩小和改善“三个失衡”状况,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关注和解决好民生工作,加大对公共事业方面的投入和服务。否则,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出现利益分配不公,则容易诱发危机事件;社会分配不公,群体利益过度失衡,会增加危机事件发生的几率;社会改革不配套,政府转型缓慢,便为过渡时期的改革深化增加了许多变数,从而增加了危机爆发的频率等。所以政府公共关系是加快公共危机管理的急迫需要。

  六、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和谐社会是政府公共关系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政府公共关系要追求的最终目的。它从更高角度来构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政府公共关系事业建立和生存的土壤。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是更为广泛和更为宏观的“政府公共关系大事业”,而政府公共关系则是从微观角度来为社会和谐进行修补和沟通,是在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政府公共关系只有在和谐的宏观社会环境里才能建立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达到社会和谐与塑造良好形象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5-06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公共关系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同时,也应认识到:公共关系绝不仅仅是企业的专利,各类社会组织都需要借助公共关系来树立自已的良好形象,从而创造更有利于自身运行发展的内外环境。政府也不例外,也需要公共关系。有的学者明确指出:中国政府的公共关系就是要运用公共关系知识,特别是来自企业组织的公关方法更好地履行政府的职能。公共关系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对于国家之间、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交往、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民族和谐、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方面日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巳经成为政府、企业、社团组织促进自身健康发展的重要学科。

  政府公共关系是指以政府为主体,通过发挥决策咨询、舆论引导、信息交流、协调沟通、公众服务、形象塑造、危机管理等职能,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关系,以维护政府良好形象,体现政府管理思想的一种科学活动。其中包含这样几层意思:1、政府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有社会公益性和政府行为权威性;2、有传播沟通、行为规范的职能,有政策导向性和传播垄断性;3、要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关系,有全民参与性;4、体现政府科学管理思想,有切实维护政府良好形象的功能。

  地方政府,是指管理国家一个行政区事务的政府组织的总称,它是应对于中央政府而言。中国的地方政府除特别行政区外,共分为四级:即省级、地(市)州级、县级和乡(镇)级。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主要作用是连接中央和地方的纽带,既要传达中央的各种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也要及时将地方群众的意见、建议反馈至上级、直至中央。用公共关系学来说,地方政府是中央和地方沟通的媒介,承担传播和反馈的角色。所以,地方政府开展公共关系主要体现为:

  一、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有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知情权、参政议政权和监督权。开展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方面就是政务要公开、透明,让人民群众知晓重大政策内容和更多了解政府各种工作情况。从而增强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发挥人民的监督作用,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认同感,使人民群众自觉地服从政府领导,主动配合和支持政府各项工作,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了解和信任,促进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和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二、加快实现政府科学决策的需要
  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是科学决策的需要。现代社会由于各种组织繁多、结构复杂、社会活动频繁、变化多端,影响相当大,社会信息量猛增,给政府的决策增加了难度。目前政府凭经验就可以决策的时代已形成历史,必须引进科学决策的机制,科学决策除了要运用科学理论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开展公共关系占有足够的社会信息,政府就可以及时、全面掌握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各族各界群众的好恶和需要,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加快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行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的直接指挥者和参与者,转变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引导者、协调者和服务者。为了促进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很有必要开展政府公共关系。

  四、加快适应对外扩大开放的需要
  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潮流。要开放就存在着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国际上,就需要让世界各国比过去了解中国,毫无疑问,我们需要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有良好的中国形象。在这方面,政府公共关系大有作为,它可以从整体上策划政府的形象并进行广泛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根据世贸组织规则要求,成员国各自的法律、法规及具体操作方法必须公开,具有透明度,已有的和新制定的规章制度都必须尽快公布并能方便地获得和查询。各国的贸易政策及政府的管理行为也要透明,当与成员方发生纠纷时,要以所公布的贸易政策及法律法规为解决依据,这些要求都与政府公共关系的内容和要求完全一致。

  五、加快实施公共危机管理的需要
  所谓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公共危机的发生,除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原因外,还有各国具体、特殊的原因。从我国看,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正是公共危机事件频频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平均每年增长都在9%以上,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利益调整过程。如果一部分人利益的改善而引起整个社会群体利益的改善,而且没有任何人的利益受损失或损失不大,此时的社会将是稳定的、和谐的,但实际上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多数带来的是非均衡发展。在此期间出现了贫富之分和人们的心理落差,甚而出现城乡失衡、地区失衡、贫富失衡的“三个失衡”现象。在这种形势下,政府要加强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服务工作,包括调整社会分配政策,缩小和改善“三个失衡”状况,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关注和解决好民生工作,加大对公共事业方面的投入和服务。否则,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出现利益分配不公,则容易诱发危机事件;社会分配不公,群体利益过度失衡,会增加危机事件发生的几率;社会改革不配套,政府转型缓慢,便为过渡时期的改革深化增加了许多变数,从而增加了危机爆发的频率等。所以政府公共关系是加快公共危机管理的急迫需要。

  六、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和谐社会是政府公共关系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政府公共关系要追求的最终目的。它从更高角度来构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政府公共关系事业建立和生存的土壤。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是更为广泛和更为宏观的“政府公共关系大事业”,而政府公共关系则是从微观角度来为社会和谐进行修补和沟通,是在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政府公共关系只有在和谐的宏观社会环境里才能建立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达到社会和谐与塑造良好形象目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7-03
政府开展公共关系的作用
第一,信息引导。这是政府公共关系的首要职能。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本质即有效达成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交流。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首要职能就是获得信息,经过收集、加工、传递、存贮,为政府管理提供各种所需信息,促使政府与其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一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领导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信息引导。建立良好的政府公共关系,有助于政府系统的信息引导。一方面,它能促进各种信息输入,克服官僚主义等弊病,为公众提供一个下情上达的机会,使政府机关了解社会公众的要求和欲望;另一方面,良好的政府公共关系,也有利于政府系统的信息输出,给政府机关提供一个上情下达、直接向群众宣传解释某些重大方针、政策的渠道,使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系统决策程序、意图和面临的困难,避免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以便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沟通协调。这是政府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是指政府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公众之间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所进行的思想与信息的交流过程。政府与公众的双向沟通,既可以让公众明了政府的方针、政策和举措,把政府意志转化为公众意志;还可以根据民意科学决策、制定政策,从而为政府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政府与公众的协调是指政府在沟通基础上,通过协商、调整等方式来调适、理顺政府与其内外公众之间的关系,保持组织管理系统的整体平衡,以利于发挥整体优势,确保计划的落实、目标的实现。在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条块分割、急功近利、政出多门等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各部门的管辖范围不同,职权不同,认识上的差异,局部利益的冲突,沟通上的障碍,体制上的缺陷等等,政府与其内外部公众之间难免产生一些矛盾和纠葛。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有效及时地开展多种公共关系活动。充分发挥其沟通协调的职能作用,化解矛盾,减少对抗,消除内耗,加深理解,形成一个下情上达、上情下达、沟通协调、民主管理的良好关系状态。
第三,形象塑造。这是政府公共关系的核心职能。政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组织。因此,政府形象也不同于一般的组织形象。这是指公众对于政府综合认识所形成的整体印象的评价。它是政府机构的静态实体(如政府设施、组织机构、政令政策及法规文件档案等)和政府人员的动态言行等因素综合使用于政府内外公众主观意识的产物。政府形象对于政府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形象是政府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充分发挥其效能的重要条件。一个具有良好形象与信誉的政府,它的内政外交政策不仅容易获得国内人民的信任与拥护,也容易获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和人民的理解与支持。因此,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被视为政府的无形财产,是提高政府管理效能的基础。
从根本上讲,良好的政府形象来源于政府的具体实践,亦即政府在管理过程中的具体作为和表现。公共关系被人们称作“塑造形象的艺术”。政府形象的塑造与维护又必须借助于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如果没有公关理论的指导及相应的科学手段的运用,所谓形象只能停留在表层,很难得到提高和完善。因此,塑造和维护政府形象便成了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核心职能。
第四,宣传教育。这是政府公共关系的天然职能。政府公共关系的一项重要的手段就是传播,即把政府的各种政策、措施和意图广泛向社会宣传教育,使社会各个方面对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理解,以获得更大的支持。宣传教育职能的内容:一方面是把政府内部的信息有效地、有目的、有步骤地向社会输出,以获得社会各方面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是教育和引导。即经常教育政府工作人员树立“全员公关”意识,使自己的一切行为自觉地维护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同时又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和传播媒介,将政府的政策、措施和意图传达给社会公众,给予正确的解释和充分的说明,并告诉公众政府正在作什么,准备作什么,人民可以得到什么和如何支持政府的工作,使公众理解政府的决策和措施,赞同和支持政府的工作,保证政府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
第五,咨询建议。这是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职能。政府决策是实现政府管理目标的关键。决策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工作的成效。从公共关系的角度而言,充分发挥咨询建议的参谋作用,是保证决策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政府公共关系的咨询建议职能一方面有助于促进政府决策的广泛民主化。社会公众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是他们的基本权利和作为国家及社会主人地位的体现。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将决策意图、打算和面临的困难告知公众,做到“政务公开”,以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把来自公众的各种信息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加工,向决策者提供咨询建议资料,从而保证最终形成的决策中能广泛吸收公众的合理化意见,吸取群众智慧,使决策建立在尽可能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政府公共关系咨询建议职能另一方面有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由于通过公共关系活动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和情况一般都是来自于社会各方面的真实信息,所以公关人员可依靠这些信息资料,广泛征询公众及有关专家集团的意见,同时监测环境的变化,预测社会变化趋势,以供政府决策,使决策更具有科学性。
第3个回答  2015-07-15
公关是任何企业,组织,包括个人必须开展的活动。它是以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目标,以宣传,交流,调查等为手段的活动。政府作为一个行政机构组织,当然也不另外。
在中国,公关还有一种狭隘的意思,那就是政府或者企业等,有重大丑事被曝光,然后采取的一系列“洗地”,“圆谎”,“禁言”,“转移焦点”,“收买当事人”,“做伪证”,等等多种手段和行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