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道理是什么?

如题所述

原因:

心思不在书上,那么眼就看不仔细;若只是泛泛地读,决不可能记下来,即使记下来也不会长久。三到中,心到是最急需的。急也可做“重要”讲,用心了才有感悟。若无心,只走个过场,无非是走马观花,看一场热闹而已。所以心到才是重要的,是读书中最急需的,一旦心到了,眼和口自然就到了。

出处:宋·朱熹《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不仅加快阅读速度,而且加深理解的深度。

扩展资料

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