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虾养在鱼缸里颜色发白是什么原因?

如题所述

发白的虾苗不正常

首先要清楚导致冬季和春季低温天气你的虾苗虾壳和身体发白的原因:

1,水体缺少微量元素钙和镁:我们都知道小龙虾生长都是通过不断蜕壳来实现的,每蜕壳一次,虾壳都会通过吸水而快速膨胀,这个时候需要吸收水体里面的钙元素来让虾壳变硬也就是钙化,同时镁元素能够让小龙虾虾壳颜色变深,也就是逐渐由青变红,缺少这两种元素,小龙虾虾苗表面都会发白。

2,小龙虾虾苗可能应激反应过大:本身冬季稻虾田气温和温差就很低,而这些虾苗蜕壳频率很高,几天就蜕壳一次,一旦管理不到位,水温温差过大或者其他原因,就会让小龙虾产生过大的应激反应,就会停止退客人,或者导致蜕壳未遂的现象发生。这时候虾壳就会呈现肉白色。

3,可能小龙虾出现病毒肌肉溶白:注意吃小龙虾不会引起横纹肌肉溶解症状。但是水霉病和白斑病毒可以引起小龙虾的肌肉溶解,主要是病毒和病菌引起小龙虾肌肉细胞膜被破坏,使得肌肉细胞中的内容物质(如肌红蛋白、肌酸激酶)被释放到血液中。引起小龙虾疯狂活动,或者烦躁不安,最终会变得行动迟缓,最后累死。

以上就是小龙虾虾苗在冬季表面发白的原因,小龙虾虾苗本身虾壳比较薄弱,很容易受到伤害,虾壳发白,导致小龙虾疾病抵抗能力严重下降,很容易再冬季和开春3月份以前冻死。所以无论是哪种因素引起的小龙虾表面发白的情况都必须引起重视,否则很多小龙虾虾苗很难度过寒冷的冬天,不是冻死就是病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3
根据您的简述,初步断定是肌肉白浊,但不同的养殖时间产生的肌肉白浊不同。养殖前期肌肉白浊,主要是由于水体不稳定,变化大导致应激肌肉发白。藻类少,水体透明度高,阳光猛,虾因直接接受阳光刺激而应激肌肉发白(虾属于昼伏夜出的水产动物,光线太强虾会因生理性不适应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建议处理措施:定期使用新活菌王+六抗培藻膏泼洒,稳定水色;使用1包酶解多糖+1包应激宁/金多维泼洒,可用2亩,连用2-3天,一天一次,提高虾抗应激能力和营养需求,有助于肌肉修复。

  养殖后期肌肉白浊,主要是由于底质恶化,发臭,底层缺氧,塘底细菌繁殖量大过大而引发的细菌感染所致。通常表选为虾吃料不正常,易出现偷死,尤其蜕壳期高峰期。虾生长缓慢,身上黑点或红点,多断须、红脚和肿鳃、烂鳃现象。建议处理方法:先在傍晚时用1包得立康+1包六控底健康+1包粒粒神干撒在虾聚集区及污染重灾区,氧化塘底有害残留物,消除有害细菌的温床;夜间酌情可用1瓶纳米氧+1包特力钙泼洒,可用3亩,目的是增加底氧,抑制细菌的滋生,也有利于防止虾偷死,酌情可按以上方法再操作一次;第二天用清源(1瓶2亩)+本草大康(2瓶3亩)+活性蒜宝(2这主要是与虾内的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的,虾壳的色素区内含有一种原虾红素,可与不同种类的蛋白质相结合,由于虾死后体内的蛋白质变性,色素逃离,使外壳变成红色。

在一般状况下,活虾的外壳都是青绿色的,因为虾的体内原本含有一种物质叫虾青素。但是,大部分的色素遇到高温都分解掉了,只有虾红素不怕热,遇到高温不会分解,反而显现出鲜艳的红色,因此虾煮熟后,外壳会变为红色 。这主要是与虾内的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的,虾壳的色素区内含有一种原虾红素,可与不同种类的蛋白质相结合,由于虾死后体内的蛋白质变性,色素逃离,使外壳变成红色。

在一般状况下,活虾的外壳都是青绿色的,因为虾的体内原本含有一种物质叫虾青素。但是,大部分的色素遇到高温都分解掉了,只有虾红素不怕热,遇到高温不会分解,反而显现出鲜艳的红色,因此虾煮熟后,外壳会变为红色 。瓶3亩)泼洒,目的是消炎杀菌,修复虾壳,连用两天,一天一次。
第2个回答  2020-11-23
养观赏虾也是会面临着观赏虾生病的问题的,而观赏虾的白肉病是观赏虾的一种常见疾病,如果不及时处理的话,也是会导致观赏虾死亡的。一般,观赏虾白肉病主要分为非传染性和传染性两种病因引起的,如果你的观赏虾出现了白肉病的症状,可以参考以下的文章,做出准确的措施帮助观赏虾早日恢复健康。
  饲养观赏虾也是会面临着观赏虾生病的问题的,而观赏虾的白肉病是观赏虾的一种常见疾病,如果不及时处理的话,也是会导致观赏虾死亡的。一般,观赏虾白肉病主要分为非传染性和传染性两种病因引起的,如果你的观赏虾出现了白肉病的症状,可以参考以下的文章,做出准确的措施帮助观赏虾早日恢复健康。

观赏虾白肉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观赏虾

  一、患病症状

  1、背上有一道裂痕,像是要脱壳的样子,但是身子没有变红;

  2、行动迟缓,总是在窝里侧躺着;

  3、有时弓着身子像是要脱壳的样子;

  4、没食欲,厌食;

  5、怕光;

  6、眼睛不透亮,发污的样子;

  二、白肉病发病原因

  特别采集白肉病的典型病虾苗进行细菌分离、除菌组织悬液制备及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从罗氏沼虾白肉病病虾的肌肉、肝胰腺中分离到的细菌浸泡感染正常罗氏沼虾苗不能复制疾病。病虾除菌组织过滤液浸泡感染正常虾苗,7天后可发病,并出现典型的白肉病症状,氯仿处理不能破坏病毒的感染力,表明罗氏沼虾白肉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白肉病是近几年来罗氏沼虾养殖过程中广泛流行的疾病,其特点是发病快、死亡率高、危害严重。本研究通过罗氏沼虾典型病虾的收集、病原体的分离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肌肉白浊病通常发生在高温季节,水温32℃以上,密度大,水质差的池塘。发病池塘早晚看到少量肌肉白浊病虾靠边,在增氧机底部附近或池塘中心区域捞到死虾。该病病因是高温期间水体溶氧低,过渡繁殖的藻类又耗氧过大,PH值高,亚硝酸盐毒性增大,对虾长期处于慢性中毒和低氧状态下,自然淘汰部分体质差或要脱壳的个体。唯有改良养殖环境才能解决问题,正确的控制方法:①降低放养密度或紧急分池。②增加增氧强度。③加大换水量,尽快改良水质、底质、降低亚硝酸盐浓度,调控HP值为正常值。④用EM原露、维C拌料投喂,减少日投饵量。

观赏虾白肉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观赏虾

  三、肌肉变白坏死病

  此病是由于盐度过高,密度过大,温度过高, 溶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1-23
所谓的内因是鱼本身的一些因素,如鱼的品种品种、鱼的年龄等,当年鱼本身就处于一个颜色变化、褪色的过程,您再怎么去弄可能也许只是暂缓其褪色的过程,对于一些变色的金鱼和锦鲤的品种来说,这个过程是与生俱来,没法去完全改变的。另一种就是外因,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其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水质,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的颜色变色,如果您的水质过于清瘦,时间一长其颜色往往很淡而且褪色也很快;同时如果水中的氨等有害物质过高也会影响到鱼的颜色,这些因素会使鱼的体色发黄,且缺少原有的色泽度。所以我们在日常中一定要注意水质的变化,尽量把水质调好调并稳定下来,不要一次性换太多水,为减少水中的氨含量,可一周左右加一次益生菌来维持水质的良好度。

2、温度,温度对当年鱼的颜色影响较大,温度高于25度时,很多褪色鱼会一下褪掉(金鱼很常见),所以对于当年鱼来说,这一阶段尽量少换水(但一定要保证水质良好),多喂一些起增色作用的饲料,如血虫、起色扬作用的配合料等。在开始变色前期适当控制下鱼的生长速度,长的太快颜色很难跟上来,等到了9月份后水温开始下降时再用催大。

3、光照,光照对鱼的影响较大,如果鱼长期得不到充足的自然光照,不论您怎么处理,鱼的颜色都很难起来,始终是淡淡的或者灰灰的且缺少光泽度,所以在养鱼时一定要将这一问题处理好。

4、饲料种类,对于一些易掉色的鱼应当多喂一些血虫或色扬类的料,这样有利于鱼身上的色素沉积和颜色本身的光泽度。

5、微量元素,对于一些富含矿物质的水体,对于鱼的颜色和色泽度作用特别突出,比如井水和山泉水利于带黑色的鱼上色,这种水上的黑色特别的黑,且带有一种墨质的雅。但是这种水质中养的鱼如果换个地方(水源)颜色也很容易掉下来。
第4个回答  2020-11-23
最近呢收到关于粉丝的留言,他和我们说他鱼缸里面的虾老死,所以呢这一期给大家介绍一下常见的观赏虾的疾病和预防措施,每天更新,明天更新其他的虾类疾病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哦

观赏虾的常见病收集

观赏虾

1 .丝状细菌病
病原菌为丝状细菌丝状细菌寄生于虾幼体和稚虾的体表,如幼体附肢的刚毛, 稚虾的肋部,鄂足等处。

治疗方法:将患病虾放入 2、5、10g/m3 的高锰酸钾溶液中药浴 1h 或 1g/m3 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 3h 均有疗效,高锰酸钾少用,把握不好会使患病的虾大量死亡。此病的发生与水质不良有密切关系,当发现有大量丝状细菌时, 大量换水,能抑制丝状细菌病的发生。降低虾密度, 平时多注意鱼缸的清洁,仔细清洗鱼缸是预防发生丝状细菌传染病的最有效措施。

2 黑斑病

黑斑病

本病由分解甲壳质和腐屑的细菌.所引起。 有时伴随有假单胞杆菌和极毛杆菌。发病初期病灶处是较小的褐斑,以后病灶处逐渐溃烂,变为黑色。 细菌腐蚀被破坏了的甲壳下面的组织,最常被细菌感染的部位是鳃丝, 腹部腹面的肌肉,尾节和步足。

病情严重的个体卧于缸边或者池边, 只有腹足和鳃盖在运动。黑斑病是一种最常见的疾病。 疾病发生的过程,首先是甲壳遭到破环,其次是分解壳和腐屑的细菌侵入, 最后是一种致命的淡水藻状菌的侵入,蔓延和发作,引起虾死亡。

治疗方法:用呋喃西林可以治疗此病,但效果不稳定。预防措施主要是小心搬运,防止甲壳损伤;还是那句话,降低虾的密度密度太大过滤跟不上水质就会出问题,而且不同水体的虾尽量不要互相混养,黑斑病不宜化学药物进行预防,保持良好的水质才是关键。

3 细菌坏死病

本病的病原没有确定。可能是几个属的细菌。此病主要发生于虾幼体,患病的虾的附肢,尤其是触角的腹肢发生坏死。细菌首先集中侵袭 1-2 个附肢, 然后很快使幼体发生死亡。突然的温度变化和操作不慎均可降低幼体的抗病力。 幼体密度过大(100 尾/L),投喂没消毒的饲料均可引起细菌坏死病的发生。

治疗方法:用青霉素(2 IU/m3)、链霉素(2g/m3)合剂,红霉素 0.65g/m3,呋喃西林 7g/m3 均可治疗此病。预防措施是仔细进行日常镜检,可用抗菌素预防,对幼体要减少温度和其它因素和刺激。

4 累枝虫病
病原体是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累枝虫。病情严重的虾,肉眼观察可以在体表经常有绒毛状物。 在显微镜下可发现带柄的累枝虫。沼虾幼体遭到累枝虫的侵袭,会严重妨碍其摄食。

治疗方法:硫胺奎宁和醋酸均可治疗此病,但以醋酸较为常用。将患病的沼虾在 2×10 -8 醋酸溶液中药浴 1 min,大部分累枝虫即被杀死。有报道,水的硬度为 300g/m3 时,累枝虫大量发生。另一些学者认为,累枝虫的突然蔓延与水中有较多的细菌和有机物有关。因此, 大量换水,降低水的硬度,减少有机物和细菌的数量可预防此病发生。

说了这么多病因以及治疗的方法,总结就是,保持良好的水质才是关键,而且密度不能太大,因为密度大就意味着虾的排泄物相对多,这时候过滤跟不上的话就会造成水质崩坏,而且密度大虾相互感染的几率也相对变大,所以,减少密度也是预防的重要手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