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的《青囊书》在被带出监狱之后去了哪里?

如题所述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璀璨的医药文明耀古铄今。我们既有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又有开启中医辨证论治,确立张仲景“医圣”地位的《伤寒杂病论》,还有被誉为中医宝典,确立李时珍“药圣”地位的《本草纲目》等。

但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在历史上还曾有过一部,堪与上述医学巨著比肩的著作,那就是华佗的《青囊书》。它不但详述了最早的麻醉方法,还记载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外科手术。

《青囊书》是名医华佗毕生的心血结晶,记录了他一生的行医经验,被誉为中华医药瑰宝。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本医学奇书,却在华佗去世不久后失传了。

(华佗雕像)

那么,《青囊书》为什么会失传呢?其背后又有着怎样曲折离奇的故事呢?

华佗生不逢时,出生在军阀混战、灾害频发的东汉末年。在这种混乱年代,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自然成了最大的受害者,正所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华佗自幼目睹了老百姓民不聊生的悲惨生活,多次拒绝出仕为官,立志成为一个医者,解除战争、瘟疫、疾病等带给老百姓的痛苦。

为此,少年时代的华佗开始外出游学,遍访医学名师,苦心钻研医术,足迹遍及中原大部分地区,终于学有所成。

几年以后,华佗就从一个“江湖游医”蜕变成了一位医学巨匠,熟练地掌握了外科、内科、妇科、针灸等领域的诊治技巧,创造了诸多在当时堪称医学奇迹的纪录。

但要说华佗的最大成就,还得是他的麻沸散和外科手术了。

他大量地精研了历代医学典籍,又对暗杀、战争中频繁使用的 “迷药”配方反复研究,终于发明了麻沸散。并在临床使用中逐步改良,取得了理想的麻醉效果。

有了麻沸散后,华佗不但让外科手术成为了一种可能,还极大地拓展了外科手术的范围,提高了外科手术的疗效。

(华佗行医)


据《后汉书》记载,华佗每每碰到来源于体内脏器的疾病,在口服药物和针灸治疗都无效的情况下,都会让患者用温酒吞服麻沸散。待患者失去知觉后,才开始施以外科手术。

他用锋利的小刀切开患部,切除患者病灶,再行缝合,并敷上秘制的药膏。一般情况下,患者短则数天之内,长则月余就会完好如初,恢复健康。

华佗将麻沸散成功运用于外科手术,足足比欧洲早了近1500年。《三国演义》里面还有广为人知的“关公刮骨疗毒”的记载。不过在正史中,为关羽治疗的人并非华佗。但人们最终将这份荣誉给了华佗,可见华佗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正是因为华佗名满天下,一代枭雄曹操也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妙手回春,治好自己的偏头痛。

最开始,华佗利用了针灸法,极大地缓解了曹操的头痛症状。但要彻底根治这个顽固的病根,华佗认为必须实施开颅手术,取出曹操头颅里的风邪。

但曹操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他怀疑华佗动机不存,企图杀害自己,始终没有答应华佗的治疗方案。后来,曹操的头痛病发作周期越来越短,他就干脆将华佗留在身边,把他当成了私人医生。

但华佗志不在做官,他始终心系天下苍生。于是找了一个借口溜了出来,回到老家看望妻儿。

恼羞成怒的曹操下令将他逮捕,并关入了大牢。

(华佗与曹操)

遭遇牢狱之灾的华佗自知恐难再走出去,于是利用这段难得的平静时光,专心致志地将自己一生的行医经历和养生之学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前文所述的《青囊书》。

书写成后,华佗一直留意着如何将它带出牢狱,交给一个致力于医学的有缘人,造福人类。但华佗一直没能找到这样一个让他信任的人。好在有一个吴姓狱卒非常敬仰华佗的为人,处处照顾他,每天都尽量让他吃饱。

于是,华佗在没有更合适人选的情况下,只好把《青囊书》交给这位吴姓狱卒保管。

后来,华佗被折磨致死,吴姓狱卒含泪将华佗装殓埋葬后,辞去了狱卒的差事,携带着《青囊书》回到家中。

但这个吴姓狱卒生性胆小,揣着《青囊书》几夜都无法合眼。他害怕曹操找上门来,自己重蹈华佗的覆辙,以至于整日提心吊胆,疑神疑鬼。

这个情况被他的老婆知道后,趁着吴狱卒外出的机会,找出了他藏匿的《青囊书》,在院子里一把火将它点燃了。

没想到,吴狱卒折返了回来,恰好看到了这一幕,连忙过来抢夺,但为时已晚,《青囊书》已在熊熊大火中被付之一炬。吴狱卒只抢下了最后残破不全的几页。

据说,这几页仅存的《青囊书》,是关于“劁猪、阉牛、骟牲口”的方法记载。这些方法流传至今,现在从事这项职业的人,依然供奉着华佗的画像,将他当成了祖师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