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里有什么毒素?

如题所述

    海蜇毒素为四氨络物、5-羟色胺及多肽类物质,有较强的组织胺反应。

    其扩张血管及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作用较5-羟色胺分别大10至15倍,还可使平滑肌收缩,或发生过敏反应,导致急性喉头水肿、严重的肺水肿及过敏性休克。海黄蜂水母,刺丝可分泌类眼镜蛇毒,危害最大,蜇伤后5分钟即可致人死亡。

    海蜇又叫水母,通体透明或半透明,伞盖下有无数触须,其上有密集的刺丝束囊。新鲜海蜇的刺丝囊内含有毒液,海蜇靠触须上的刺丝囊保护自己,触须碰到人,就会缠绕上去,同时囊中弹出刺丝,刺进人体内并释放毒素。

    海蜇广布于中国南北各海中。可供食用,并可入药。海蜇,俗称为水母、石镜、蜡、樗、蒲鱼、水母鲜和海(虫宅zha)等。海蜇属钵水母纲,是生活在海中的一种腔肠软体动物,体形程半球状,可食用,上面呈伞状,白色,借以伸缩运动,称为海蜇皮,下有八条口腕,其下有丝状物,呈灰红色,叫海蜇头。伞部隆起呈馒头状,直径达五十厘米,最大可达一米,胶质较坚硬,通常青蓝色,触手乳白色。口腕八枚,缺裂成许多瓣片。海蜇对水温的适应范围为15℃~32℃,适宜水温20℃~24℃;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为8~32,适宜盐度18~26。喜栖光强度2400勒以下的弱光环境。

    预防海蜇蜇伤最重要之处在于避免与海蜇接触,尤其是作业渔民要做好个人防护,切勿麻痹大意。捕捞时尽量用工具而不直接接触海蜇须,有特异敏感体质的人应禁止下海作业。海滨旅游地在海蜇汛期应设浮标栏网,并在海边建立醒目宣传警戒标志,并配合防伤害的科普教育宣传广播,以提高游人自我防护的知识和能力。下海游泳或在海中乘船者若发现海蜇千万不可碰触,更不能捕捞,因在海上一旦发生意外,更不易抢救。一旦被海蜇蜇伤,伤者切不可惊慌,只要及时到医院诊治,一般都能较快好转和痊愈。反之,如果被蜇伤者举措失当或大意麻痹,则易出现溺水、跌伤或因救治不及时而发生危险和加重病情。

    医务人员提醒:千万不要抓捕、触碰海水中漂着的海蜇。一旦被海蜇蜇伤,不要用淡水冲洗,因淡水可促使刺胞释放毒液,应尽快用毛巾、衣服、泥沙擦去黏附在皮肤上的触手或毒液,可用碳酸氢钠(小苏打)或明矾清洗伤处。若损伤面积大,全身反应严重者,要及时去医院治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09
新鲜海蜇的刺丝囊内有毒液,由多种多肤物质组成,接触它的触乎会引起红肿热痛发冷,重者危害生命。不同种类毒素不同。人们个体敏感性不同,反应也不同。
第2个回答  2015-07-09
肩板和口腕处有许多小吸口、触指和丝状附器,上面有密集刺丝囊,能分泌毒液。其作用是在触及小动物时,可释放毒液麻痹,以做食物。海蜇毒液蜇伤人体后可造成程度不同的损伤,如海黄蜂水母,刺丝可分泌类眼镜蛇毒,对人类危害最大,蜇伤后5分钟即可致人死亡。僧帽水母含有“催眠毒素”,这种毒素是由多肽及蛋白和小分子含氮物组成的,蜇伤人体后,患者多日才能消除伤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3-22
毒素区位于肩板和口腕处。
海蜇毒素为四氨络物、5一羟色胺及多肽类物质
有较强的组织胺反应.其扩张血管及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作用较5一羟色胺分别大10及15倍,还可使平滑肌收缩,或发生超敏反应,导致严重的肺水肿及过敏性休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