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堂——《青山处处埋忠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1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五下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由林则徐的爱国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引申出的“责任”。

语文要素:1.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2.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首先,围绕单元主题,我们来关注每篇课文内容——三首古诗、三篇文章。走进一首古诗,走进一段历史,走进一组古诗就会走进一个民族。——这依然可以看作是学习古诗的一个规律或技巧,当我们单单读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时候,我们会想到安史之乱。但,当我们将其和《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放一块读时,感受到的真真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时期涌现的极具爱国情怀的诗人,这样的人唐代有,宋代有,清代也有——这是什么?这就是一个民族特有的风貌。

走近一位英雄走进一段故事,走近一群英雄,就是走进一个民族的传承。如果我们单单去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我们会自然地跟随文章内容走近毛主席,走近毛岸英,走近那个抗美援朝的战场。但,当我们将其和《军神》《清贫》放一块读时,毛主席的伟人胸怀,刘伯承的钢铁意志,方志敏的舍己为公——这就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名片,生生不息的薪火相传。

再来关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而在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在四年级下册又学习了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等阅读方法。相比之下本单元的学习既包括体会人物的感情,也包括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体会的角度更多元,需要学生对人物内心体会的更丰富、细腻深入围绕这个要素教材设计了多角度的练习活动。《青山处处埋忠骨》要求学生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军神》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刘伯承的内心和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清贫》要求学生从方志敏的自述中体会他的品质。“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单元课文,对“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一阅读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词句段运用”则让学生从例句出发,再体会人物的内心后,选择情景仿写。

就《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而言,如果仅仅靠抓住课文当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内心—— 其实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这么说?文章所描述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文章当中对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以学生当前的生活阅历来说,他的解读是没有太多的深度的。通过课堂观察,我们也发现学生针对“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烟”这样的举动,对毛主席对岸英的深情呼唤这样的语言——说来说去只能体会到毛主席此时此刻的内心十分悲痛、十分沉痛——悲痛也好,沉痛也好,这些字眼都指向什么?心情——而不是语文要素当中提到的“内心世界”。若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怎么办?必须要拉近学生与那个人物,那个时代的距离,所以老师就有必要在课堂当中进行一些资料拓展,或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一些任务,让学生了解毛主席和毛岸英生平父子之间的一些故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读懂,在得到毛岸英牺牲的噩耗之后,主席的内心会想些什么,思些什么,忆些什么,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这才是对内心世界的正确解读。

课堂教学,我们可以结合语文学习“听说读写”的基本任务安排四大板块的教学环节。

活动一:听惊人噩耗,概述内容。

活动二:说岸英故事,感受痛苦。

活动三:读重要细节,感受伟大。

活动四:写主席身影,感受真实。

——进而体会毛主席的平民情怀和超人胸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