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杀掉德高望重的名士崔琰?

如题所述

曹操杀崔琰的起因是一封信,当时有一个叫杨训的人写了一篇文章,对曹操歌功颂德,遭到一些痛恨曹操士族的谩骂,说他曲意逢迎,因举荐杨训做官的是身为组织部长的崔琰,崔琰就看了杨训写的那篇文章,然后就回复了一封信,大意是:我看了你写的文章,事情做得不错,随着时间推移,一些事情会发生变化的。结果告密的人曲解成:曹操做的那些事还可以嘛,天时总会有改变的时候。曹操大怒,一开始还没打算杀掉崔琰,只是把他头发剃掉了,可崔琰很坦然,行止如故,告密的又说了,崔琰不思悔改,于是曹操下令处死崔琰。

我们看下崔琰的死,并没有很大的过错,那封信的内容也有多种解释,可以说崔琰完全就是冤死,那么曹操为何要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崔琰下狠手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和曹操的疑心病有关。公元213年,曹操被册封为魏公,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216年又晋封为魏王,这就明摆要改朝换代,篡位之心已经昭然若揭了,曹操虽然嘴上不说,但他行为已经证明了一切,这时候他最怕人家说他谋反篡位,格外的警惕,对一些舆论是特别的怀疑,刚好崔琰的这份信撞到了枪口上。他一下就怀疑崔琰是别具用心恶意攻击他。

二、崔琰的身份害死了自己。崔琰这个人性情敦厚,高风亮洁,行为正派,在当时的士族豪强、名人雅士中具有极高的声望,甚至把他作为官员的榜样,按道理这样一个人中龙凤,完全没理由杀掉啊,可也就是这种力量让曹操觉得可怕,这样的人如果说了一些攻击自己的话,那可代表一种不小舆论力量啊,所以曹操要杀一儆百,把这种舆论的扼杀在萌芽中。

三、崔琰曾经义正辞严地批评过曹操,让他下不来台,原本崔琰是跟袁绍,是一个管理户籍人口的从事,后来被打击排挤做牢了。曹操灭掉袁绍,崔琰被放了出来,在大堂上,曹操翻看冀州的人口户册很得意,我得到了三十万人口啊,冀州真大,但是崔琰就当着众人的面批评曹操,说王者之师攻城夺地,首先要想到行仁政德施,解救百姓于水火,而不是计算得到多少人口,曹操被说的面红耳赤,旁边的人都吓坏了。虽然曹操当时向崔琰道歉了,但这个心结可能就埋在心里了。有人说了,曹操是个英雄,会为这点事就杀人?但身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没人喜欢被部下讽刺挖苦吧,虽然当时放下了,但这个早期的疙瘩再加上如今发生的事,可能一并积累爆发了。

四,崔琰公开站位,大家还记得杨修的死因,其中也有一点就是公开站位。曹操有个儿子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曹操晚年时,就立嗣问题向手下秘密征求意见,大家都是密函陈述,可是这个崔琰在朝堂上公开挑明举荐曹丕。大家都密函,就你崔琰公开站位,这在那个时代可是大忌。


综上所述,崔琰死的确很冤,主要还是统治者的猜疑,曹操随着地位的上升和野心的膨胀,已经不是当年的曹操了,对一些风言风语就神经紧张,一有风吹草动就感觉有人在攻击、讽刺挖苦他,崔琰就是这样一个牺牲品,可惜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1
曹操杀崔琰的起因是一封信,当时有一个叫杨训的人写了一篇文章,对曹操歌功颂德,遭到一些痛恨曹操士族的谩骂,说他曲意逢迎,因举荐杨训做官的是身为组织部长的崔琰,崔琰就看了杨训写的那篇文章,然后就回复了一封信,大意是:我看了你写的文章,事情做得不错,随着时间推移,一些事情会发生变化的。结果告密的人曲解成:曹操做的那些事还可以嘛,天时总会有改变的时候。曹操大怒,一开始还没打算杀掉崔琰,只是把他头发剃掉了,可崔琰很坦然,行止如故,告密的又说了,崔琰不思悔改,于是曹操下令处死崔琰。
第2个回答  2020-12-21
因为曹琰参与了夺嫡之争,还时不时违背了曹操的意愿。曹操的脾气人们都是知道的,不杀不行啊。
第3个回答  2020-12-21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野心非常的大,还有就是他的存在对曹操的皇权稳固影响非常的大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