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的正式国号为什么是大元大明大清

如题所述

说起中国历史的朝代承接,很多人都能张口就来,从夏商周三代说起,接着就是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然后是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这种说法大致是不错的。有一首流传久远的《朝代歌》也是这么编的: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很多人不会注意到,以上的说法,包括《朝代歌》,出现了一个概念的混乱问题。

这概念有三个:一、朝代;二、国号;三、国家统称。

这里面必须严格区分的是朝代和国号。

朝代是指某个帝王家族的统治时代,是个时间概念;国号是指某个帝王家族所统治的国家的称号,是个空间概念。

当然了,出现以上混淆,主要是朝代和国号经常互相替代了。

比如说,夏商周秦汉等等,既是朝代,也是国号。但魏蜀吴三个,严格地说,只能算是国号而不能称为朝代。究其原因,汉末三分天下,在时间上三国同时并起,在空间上三足鼎立,不存在时间接替问题,所以不能算作朝代。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魏蜀吴中的“蜀”,其实是被后人叫错了的国号。刘备建立的国家,国号是汉,不是蜀,蜀是他人对刘备以及刘禅政权的贬称。

至于《朝代歌》里面的西周、东周、前汉、后汉、西晋、东晋、北宋、南宋,只能理解为朝代,而不能说成是国号。因为这些朝代所对应的国家国号原本就叫周、汉、晋、宋。所谓的西、东、前、后、南、北等字,都是后人加上去的。

另外,像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等等,既不是朝代,也不是国号,而是一段时间内一批国家的统称。

除了上述问题外,后人误解最深的是元、明、清这三个。

元、明、清的称呼其实是不准确的,既不能指朝代,也不能指国号。

这三个朝代和国号的正确表达应该是大元、大明、大清。

这种错误,不仅仅发生在现在。就连生活大明朝时代的人也有搞错。

为此,曾著作了《明史》(此书后被清朝统治者销毁)的万历朝相国朱国祯就专门在他的另一本《涌幢小品》中申明:“国号上加‘大’字,始于胡元。我朝因之,盖返左祍之旧,自合如此,且以别于小明王也。其言‘大汉’‘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称之词。近见新安刻《历祚考》一书,于汉、唐、宋及司马晋,比加‘大’字,失其初矣。唐碑有称‘巨唐’者,巨即大也。宋曰‘皇宋’,皇亦大也。”

古人著史,在称颂本朝、或向外邦介绍本朝时,喜欢在本朝的国号上加一个“大”字,比如“大秦”、“大汉”、“大唐”、“大宋”,但这个“大”字充当的是一个修饰语,彰显自己国力强大、疆域无边,“大秦”、“大汉”、“大唐”、“大宋”的国号只是“秦”、“汉”、“唐”、“宋”。

对大元、大明、大清而言,这个“大”字可是国号里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元的国号,其实是取自《易经》上“大哉乾元”一语。

所以,清朝史学家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就称:“三代以下,建国号者多以国邑旧名。”“国号取文义自此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