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兵”“勇”和“八旗子弟”的区别是什么?

如题所述

清朝的兵制是有明显区分的,早期的军队有八旗兵和绿营兵两种,这两种衣服上都画着大大的“兵”,后期随着八旗子弟的腐败和军事行动的增加,原有的军队无论是数量还是素质都不能适应需求,于是就有了新品种“勇”。

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八旗兵就是正宗东洋鬼子,绿营兵就是朝鲜韩国等二鬼子,勇就是伪军。

满清入关前后,军队主要以八旗子弟为主,八旗兵原是后金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农时种地,战时打仗,皇太极上位后为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八旗。现在所说的八旗子弟实则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三种类型,其中八旗满洲地位最高,八旗蒙古次之,八旗汉军最低。

但在入关以后八旗子弟迅速堕落,二十余万八旗子弟不但不能履行保卫国家的重任,还提笼遛鸟、撩鸡斗狗,成了最大的纨绔群体,到了康熙平定三藩时期,八旗子弟已经毫无战斗力。

二鬼子绿(l)营兵成立于顺治时期,参照明军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以绿旗为标志,称为绿营,又称绿旗兵。与八旗子弟不同,绿营兵归属于并不,将领不能随便调动,且为世兵制,父死子继,全部为职业军人。

在清朝中期意以前,绿营兵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平定三藩之乱就是以绿营兵为主,无论数量战斗力都是纨绔的八旗子弟无法比拟的,可以说绿营兵是清廷统治中国最大的依靠。

但就待遇上说绿营兵和八旗子弟还是有明显区分的,八旗子弟虽然纨绔但毕竟是满人,身份决定了他们的忠心,所以分量最重,而绿营兵更接近于职业兵,占据主导地位却无法成为核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营兵也走上了八旗的老路,战斗力逐渐下降,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无论是八旗子弟还是绿营兵,都成了水货,面对揭竿而起的泥腿子,毫无战斗力。就在此时,第三股势力登上了历史舞台。

勇!

勇诞生于雍正乾隆时期,早期的勇地位很低,打仗用人就招募,战争结束就地解散,绝对的临时工,编制待遇都很差。

勇身份的转折来自太平天国时期的曾国藩,作为清廷最倚重的平叛部队,曾国藩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即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从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为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勇营的特点是拿国家饷的私募武装,所谓“兵为将有”,士兵和军官只忠于自己的长官,不直接效忠皇帝,湘军淮军都属于这种类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