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题沈君琴》中,所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如题所述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琴诗>>里思考了这么一个道理:  琴之所以能演奏出动听的乐声,这需要靠人的指头弹动,这是两者的共同作用.  没人弹奏琴不会自行发声,所以放在匣中不自鸣.  而单有琴技而无琴,也不可能弹奏出音乐 哲学上: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  1、琴与指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如何产生美妙的琴声?实际上是一个高深的哲学问题。佛教认为缘起有,缘生缘灭,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  2、苏轼自有答案:“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唯物辩证法也认为:事物的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这一范畴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正如苏轼所理解的:“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声音是由振动而产生的。只有用手指去拨动琴弦产生振动才有声音,如果不去拨动琴弦就不会发出声音。  当然是不能犯机械主义的毛病,世间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不论是琴离了手,还是哲学问题,应该怎样看待事物之间的联系呢?  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孤立的看待。手离了琴,都出不了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21
原文: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意:
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由此可以看出,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的问题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
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