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生理学最新知识,尿的浓缩和稀释在肾哪个部位

如题所述

正常尿生成过程中,远端肾小管对原尿有稀释功能,而集合管则有浓缩功能。

调节人体水及渗透压平衡的部位主要在肾小管,肾小管按不同的形态结构、分布位置和功能,主要分为近曲小管、髓袢和远曲小管三部分。

近曲小管为等渗性再吸收,为吸收Na⁺及分泌H⁺的重要场所。在近曲小管中,葡萄糖及氨基酸被完全回收,碳酸氢根回收70%-80%,水及钠的回收约65%-70%。

滤液进入髓袢后进一步被浓缩,约25%氯化钠和15%水被回吸收。远曲及集合小管不透水,但能吸收部分钠盐,因之液体维持在低渗状态。



扩展资料

尿生成基本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三个基本步骤。

(1)肾小球滤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分、无机离子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形成肾小球滤液(原尿)。

滤液除含极少量蛋白质外,其余各种成分的浓度、渗透压和酸碱度都与血浆接近。而血细胞和大分子血浆蛋白不能滤入肾小囊囊腔,仍存留于血液中。

(2)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当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分和各种溶质全部或部分地透过小管上皮细胞,重新进入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

由于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的结构各有特点,故重吸收的能力差异很大。近端小管重吸收能力最强,原尿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几乎全部在近端小管被吸收。此外,原尿中大部分水和电解质及部分尿素、尿酸等,也在该段被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代谢产物或血液中的某些物质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称分泌与排泄。

主要包括泌H⁺、泌K⁺、泌NH₃,还可将血浆中的其他物质如肌酐、对氨基马尿酸等排入管腔。此外,进入体内的某些物质,如青霉素、酚红等,也主要通过肾小管排泄。以上这些物质的排泄大多在近端小管进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尿浓缩与稀释功能试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肾小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根据生理学最新知识,尿的浓缩和稀释在肾哪个部位
  肾的泌尿功能中,尿液浓缩和稀释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也在临床上直接反映着肾脏的生理功能状态。这一综合过程主要依赖于此前所介绍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
  1.肾内尿浓缩与稀释的部位在肾内髓袢升支粗段是尿液开始稀释的一肾单位部位,以后在远曲小管与集合管Na+与cl一进一步重吸收,而水的重吸收很少,最终排出尿量大的低渗尿。所以在肾内尿稀释部位包括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与集合管。
  在抗利尿时,远曲小管前段仍然是低渗液,在远曲小管后段受到升压素作用,增强水重吸收使小管液与血浆等渗。当小管液流经集合管时,由于水被重吸收使渗透浓度持续升高,最后形成尿量小的高渗尿。所以肾的尿浓雏部位包括远曲小管后段与集合管全长。
  2.影响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建立和维持以及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重要条件。在某些肾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引起的髓质纤维化或肾囊肿引起肾髓质萎缩时,均可影响髓襻通透性及肾髓质渗透压梯度,使尿液浓缩功能降低。呋塞米、依他尼酸等药物能够抑制髓襻升支粗段NaCl的主动重吸收,既影响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建立,又增加了小管液溶质浓度,从而降低尿浓缩能力,达到利尿的目的。
  尿素是形成髓质渗透压梯度建立的重要因素,当某些营养不良的患者,由于缺乏蛋白质,体内尿素生成量减少,以致髓质渗透压梯度降低、尿浓缩能力减弱。此外,老年人蛋白代谢率降低、尿浓缩功能也会减弱。偶然摄人较多蛋白质时,尿浓缩功能可改善,暂时出现少尿现象。
  直小血管血流速度过快,可从'肾髓质组织间液带走过多的溶质,渗透压梯度不易维持,尿浓缩能力降低。某些高血压患者,尿浓缩能力降低可能与之有关。而直小血管血流过慢,则重吸收的水分不能及时由血液带走,也不利渗透压梯度的维持而影响尿的浓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12-29
  我不是很清楚
  给你找了点
  一、尿液的稀释

  尿液的稀释是由于小管液的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易被重吸收造成的。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髓袢升支粗段。前已述及,髓袢升支粗段能主动重吸收Na+和Cl-,而对水不通透,故水不被重吸收,造成髓袢升支粗段小管液为低渗。在体内水过剩而抗利尿激素释放被抑制时,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非常低。因此,髓袢升支的小管液流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时,NaCl继续重吸收,使小管液渗透浓度进一步下降。可降低至50mOsm/kgH2O,形成低渗尿,造成尿液的稀释。如果抗利尿激素完全缺乏时,如严重尿崩症患者,每天可排出高达20L的低渗尿,相当于肾小球滤过率的10%。

  二、尿液的浓缩

  髓质渗透梯度及其作用:尿液的浓缩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水被重吸收而溶质仍留在小管液中造成的。水重吸收的动力来自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建立,即髓质渗透浓度从髓质外层向乳头部深入而不断升高。测定鼠肾的渗透浓度可观察到肾皮质部的组织间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渗透浓度与血液渗透浓度之比为1.0,说明皮质部组织间液与血浆是等渗的。而髓质部组织间液与血浆的渗透浓度之比,随着由髓质外层向乳头部深入而逐渐升主,分别为2.0、3.0、4.0。这表明肾髓质的渗透浓度由外向内逐步升高,具有明确的渗透梯度。在抗利尿激素存在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增加,小管液从外髓集合管向内髓集合管流动时,由于渗透作用,水便不断进入高渗的组织间液,使小管液不断被浓缩而变成高渗液,最后尿液的渗透浓度可高达120mOsm/kgH2O,形成浓缩尿。可见髓质的渗透梯度的建立就成为浓缩尿的必要条件。

  髓袢是形成髓质渗透梯度的重要结构,只有具有髓袢的肾才能形成浓缩尿。髓袢愈长,浓缩能力就愈强。例如沙鼠的肾髓质内层特别厚,它的肾能产生20倍于血浆渗透浓度的高渗尿。猪的髓袢较短,只能产生1.5倍于血浆渗透浓度的尿液。人的髓袢具有中等长度,最多能产生4~5倍于血浆渗透浓度的高渗尿。 髓质渗透梯度作用的机制:有人用肾小管各段对水和溶质通透性不同(见下表)和逆流倍增现象来解释。

  物理学中逆流的涵意是指两个并列的管道,其中液体流动的方向相反,甲管中液体向下流,乙管中液体向上流。如果甲乙两管下端是连通的,而且两管间的隔膜容许液体中的溶质或热能在两管间交换,便构成了逆流系统。在逆流系统中,由于管壁通透性和管道周围环境的作用,就会产生逆流倍增现象和逆流交换现象。
  逆流倍增现象可要根据的模型来理解。模型中含有钠盐的液体从甲管流进,通过管下端的弯曲部分又折返流入乙管,然后从乙管反向流出,构成逆流系统。溶液流动时,由于M1膜能主动将Na+由乙管泵入甲管,而M1膜对水的通透性又很低,因此,甲管中深夜在向下流动过程中将不断接受由乙管泵入的Na+,于是Na+的浓度不断增加(倍增)。结果甲管中溶液自上而下的渗透浓度会越来越高,到甲管下端的弯曲部分时Na+深夜逐渐下降,渗透浓度也相应下降。这样,不论是甲管还是乙管,从上而下来比较,溶液的渗透浓度均逐渐升高,即出现了逆流倍增现象,形成了渗透梯度。如果有渗透浓度较低的溶液从丙管向下流动,而且M2膜对水不能通透,对溶质不通透,水将因渗透作用而进入乙管。这样丙管内溶质的浓度将逐渐增加;从丙管下端流出的液体成了高渗溶液。

  髓袢、集合管的结构排列与上述的逆流倍增的模型很相似。 这对理解尿的浓缩机制是有帮助的。

  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

  外髓部 内髓部
第3个回答  2020-04-09
集合管根据水盐平衡调节,既可以浓缩也可以稀释
显著浓缩是在肾小管髓袢降支细段,此处对NaCl不通透,仅对水有高度通透性(水通道蛋白1APQ1)
显著稀释是在肾小管髓袢升支粗段,此处对水无通透性,有Na-K-2Cl同向转运体,此处肾小管被显著稀释。
第4个回答  2018-01-20
髓质肾单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