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陕北的年俗,要500字!急!!!!!!!!!!

如题所述

陕北年俗,处处充满神秘色彩。时间进入腊月中旬,磨白面压糕面,做豆腐做黄酒生豆芽蒸黄馍馍白馍馍炸糕角炸油面炸炸做肉丸子做酥鸡做烧肉做冻肉做豌豆杂面,不管做下什么食物,那些老汉汉老婆婆们总是口中念念有词,先敬献给各类神灵。有的还在天黑时上到玉皇庙龙王庙山神庙娘娘庙敬献。幼时,乡村里的娃娃大人都要理发,谓之:“不管有钱没钱不能连毛过年”,同时还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掉个鞭炮,挂在娃娃们后辈上,既是祝福,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也是辟邪的吉祥物。
临年,你走到陕北的每一个村庄里,无论是茂格腾腾的后生,还是俊格旦旦的女子,无论是挪着小脚的老婆婆,还是头裹羊肚子手巾的老汉汉,逢集日,疯狂般采购,采购生活用品之外,家家户户少不了采购香、纸(黄纸、麻纸)、鞭炮、日历,再穷再富的人家都少不了这四样物品。一过腊月二十,赶集、排练秧歌、推碾压磨、做年饭、打扫卫生、清洗衣被、贴年画、剪窗花、贴窗户纸、写对联、穿新衣成了每个村庄共有的主旋律,男女老少忙的成了陀螺。最忙的是大年三十,陕北话叫“月尽”。早上一起床,大人忙的炸油糕油馍馍油炸炸油麻花,这一炸没有两三个小时难以结束,婆姨女子要擀豌豆杂面,擀的像纸一样薄忽闪闪,中午一般吃油糕油馍杂面烩菜。吃之前,照样的先献天献地。吃完,大人领着自己的孩子象征性地带着各种吃食,奠酒(一瓶冷水里放着小米)、用铁纸钉打好的麻纸(上有铜钱印)、香、黄表纸,上山先给自己的老祖先、然后给自己故去的亲人烧纸上香,最后到山上的庙里上香。家家户户世世代代如此,这场面实在是陕北过年的特大奇观:早十点到中午十二点之间,满山满洼,凡是有坟头有庙宇的地方就有烧纸上香放鞭炮的人们。回家后,贴对联贴窗花、清扫院落土神窑地神窑、把水缸添满。到了黄昏,到冰滩里掏一筐冰,放在每孔窑洞口的两边(陕北十年九旱,此举意在期盼来年多降雨水、更有驱邪之意)。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窗户外吊的灯笼把整个山乡照的一片通明,山头上庙门前的火塔塔燃烧的正亮,满山村的鞭炮声噼噼啪啪地响个不停。家家户户吃过杂面后,大人一晚上要烧三炉香,烧第一炉香时,领着娃娃们扣头。这其中有个重要的风俗是“打醋炭”:在铁勺里放一块烧红的炭。然后浇上醋,在家里的每个角落里转一遍,本意为驱邪,实乃有杀菌消毒之效。随后,长辈把刀斧擀杖立在门后为了镇邪。老人除夕夜最重要的一个风俗就是上山观天象:在人们都入睡后,老人们悄悄地走到山梁上仰望星空,观测天象,看来年的收成好坏、乡村吉凶。初一早,晚辈给长辈拜年,问候语清一色是“某某长辈,强健着”,这天,每个村里一般要动响器,拿出锣鼓敲打一番,谋求吉利。忙月尽,闲初一,初一这天,是陕北人一年中最清闲的一天。初二走亲,初三、四,乡下的秧歌就闹腾起来了,闹腾前,自然先少不了到庙里闹一番,然后逐家逐户排门子,唱吉庆秧歌,有求平安之意。晚上多的是搬水船、转九曲。其中,搬水船中坐头船的、转九曲中偷灯的都是谋求早日生孩子,旧时有能养男孩的说法,千年风俗,至今流传。初六、初七过小年,吃食与除夕初一类似。十五、十六、二十三这三天有个奇特的风俗:挂灯笼燃烟火。在晚上有跳烟火的风俗,每家每户都自觉地在跳烟火的同时拿出各自被褥枕头衣服在火上扬一扬,嘴里说的是“燎百病,燎干净,燎的满年四季没有病”。此时,大人会仔细查勘窑洞墙壁上的小虫虫,通过对小虫虫的观察预测当年收入好坏村庄吉凶。这陕北年俗,处处充满神秘,充满了诱惑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12
你这是在做作业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