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学校帮扶乡村学校,好心捐助文具书包,为何换来“嘲讽式”感谢信?

如题所述

国人崇尚热心助人,扶危济困,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手拉手”活动也是由来已久,在手拉手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为山区孩子捐赠物资,城市孩子为农村学校捐文具,书包,衣服,捐体育用品和生活用品等等,这样的活动也确实解决了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按照一般的情况,农村学校的孩子在接收到捐赠之后,都会写信表示感谢。


但是近日两封来自甘肃榆中学生写给天津学生的感谢信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两封别样的“感谢信”言语之中充满着“嘲讽”的意味,比如,榆中的学生在信中表示:“感谢你们寄给我们的文具,我们并不需要“,”我们穷到只能住楼房,吃龙虾”,“自责认识了你们”……对于此事,榆中教育局回应称,两地的学校有结对帮扶,是因为学生交流中出现了误会,学生闹的恶作剧,已经对当事人进行了批评教育。

学校之间的帮扶活动,由来已久,城里孩子为乡村孩子捐款捐物,帮助农村小孩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以前我们的学校也曾接收过这样的捐助物资,除了有一些新的物资之外,也有很多旧书包,旧文具,甚至是穿过的旧衣服,用坏的旧玩具之类的。要是在以前,这些物资农村孩子也是需要的,因为农村有的家庭实在是太困难了。


但是现在,农村早已经今非昔比,不要说旧衣服,旧玩具,就是新衣服,新文具,玩具也不缺了,发给孩子们有的都不要,我们看着那些并不实用和稀缺的捐赠物资都不知道怎么处理了。我想这便是这封“嘲讽式”感谢信的根源所在吧,榆中的学生们说的“感谢你们寄给我们的文具,我们不需要”虽然看着有点刺眼,但是也确实是事实。

再说说这些天津的捐助物资的学生们,他们真的了解他们捐助的对象吗?知道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吗?其实未必,他们只是从学校的宣传栏中,老师的嘴里,从一些资料上看到了一些并不全面的信息,想当然地认为文具书包什么的是当下农村学校孩子最需要的。


而且现在的捐助活动很多时候已经变成了一种形式,变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指标,完成了就好,所以事前也并没有针对捐助的调查研究,事后也不会收集相关的反馈信息。当然一般来说,受助学校也会组织学生写一些感谢信,表示对捐助者的感谢,虽然这些物资未必是他们需要的,这也是德育工作的一项。像这次榆中学生的“嘲讽式”感谢信,一般情况下还是不会出现的,大家在一团和气中完成了这项活动。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近年来如火如荼的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初心是好的,一来大学生得到锻炼,二来也让山里的孩子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但是到了后来农村学校却大多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活动,为何呢?因为学校发现,大学生们下来大多只是拍拍照,留个影,写个实践报告啥的,对孩子们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和作用,反倒是学校还要在暑期组织学生返校上课来配合这些大学生的工作。对于孩子们而言,愉快的暑假被搞得七零八落,自然也是不开心的。


“嘲讽式”感谢信,乍一看是山里孩子不懂得感恩,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捐助越来越变得形式化,脱离了农村日新月异的实际,真正的捐助应该是给对方需要的东西,解对方的燃眉之急,这样的捐助才会受到普遍的赞誉和欢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04
因为捐赠者捐赠的东西太形式化,只是从图片上看到的只言片语和自己的认知对帮扶地区进行捐赠,而没有深入学校调查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
第2个回答  2020-08-04
因为现代的捐助变的越来越形式化了,脱离了农村的实际性,而真正的捐助就是对象所需要的东西,能解决对方的困难的捐助才是有意义的。
第3个回答  2020-08-04
因为那些爱心物资并没有捐到真正需要的学校当中。而是捐给了那些不懂得珍惜爱心的学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