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后宫的妃子都有哪些等级?

如题所述

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品级,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夫人坐论妇礼; 九嫔掌教四德; 世妇主丧、祭、宾客;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秦朝时期
秦称号: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汉朝时期
西汉初立,因秦之称号: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该八品也是沿袭秦时之制):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汉武帝时增加婕妤、娙娥、傛华、充依,各有爵位。汉元帝时又创昭仪,仅次于皇后;时后宫已达三千人,除皇后外,以下定制十四等:1)昭仪,视丞相,爵比诸侯王;2)婕妤,视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3)娙娥,视中二千石,爵比关内侯(第十九等爵);4)傛华:视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5)美人,视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6)八子,视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7)充依,视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8)七子,视八百石,爵比右庶长(第十一等爵);9)良人,视八百石,爵比左庶长(第十等爵); 10)长使,视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11)少使,视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12)五官,视三百石;   13)顺常,视二百石; 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均视百石。   十四等之外,还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视斗食。除此以外,史籍中还曾出现过诸姬、长御、材人、待诏掖庭、中宫史、学事史等名目。 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子,妻妾共三级;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

三国魏蜀吴时期

曹操为魏王时,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魏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省除顺成,这样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级:1)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2)贵嫔,位次皇后,在夫人下,爵无所视;   3)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4)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5)昭仪,爵比县侯; 6)昭华,爵比乡侯; 7)修容,爵比亭侯; 8)修仪,爵比关内侯;9)婕妤,视中二千石; 10)容华,视真二千石 11)美人,视比二千石; 12)良人,视千石。
吴 蜀
吴蜀两国史料不详。   蜀有贵人、昭仪,吴有夫人、美人,其余不详。

唐朝时期
 唐高祖武德初年,于皇后下设有:   1)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秩正一品;   2)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秩正二品;   3)婕妤(秩正三品)、美人(秩正四品)、才人(秩正五品)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   4)宝林(秩正六品)、御女(秩正七品)、采女(秩正八品)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曾改制,设置有:   赞德二人以代夫人,秩正一品;   宣仪四人以代九嫔,秩正二品;   承闺五人以代美人,秩正四品;   承旨五人以代才人,秩正五品;   卫仙六人以代宝林,秩正六品;   供奉八人以代御女,秩正七品;   侍栉二十人以代采女,秩正八品;   添置侍巾二十人,秩正九品。咸亨二年(671年)复旧。   唐玄宗开元年间再次更定,于皇后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以为华妃
三夫人,正一品;   又置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以为六仪,正二品;   美人四人,为正三品;才人七人,为正四品;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为正五品;   自六品至九品,即诸司诸典职员品第而序之,后亦参用前号。   唐制太子之妾可设: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五品;承徽十人,正六品;昭训十六人,正七品;奉仪二十四人,正九品。

五代十国时期
  略同唐制。后唐皇后之下有昭仪、昭容、昭媛、出使、御正、侍真、懿才、咸一、瑶芳、懿德、宣一等。身为内职封国夫人、郡夫人等外命妇称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