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身心发展的特征

如题所述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不仅是幼儿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了解清楚孩子的发育,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很重要,那么,幼儿期的身心发展特征有哪些?
  (一)幼儿生理发育特点
  1、幼儿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尚不成熟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机能,即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幼儿时期(3~6、7岁)身体发育速度较3岁前有所减慢,但与后期发展相比还是非常迅速的。身高每年约增4~7公分,体重每年约增加4公斤。新陈代谢旺盛,但幼儿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差。
  如:幼儿骨骼的硬度小,弹性大,可塑性强。如果长期姿势不正或受外伤会引起骨骼变形或骨折;幼儿肌肉力量差,容易疲劳和损伤,肌肉群的发育不平衡,大肌肉群先发育,小肌肉群还未发育完善,表现为手脚动作比较笨拙,特别是手,还难以完成精细的动作;幼儿心肺体积相对比成人大,心脏收缩力差,脉博每分钟90~110次左右。
  (二)幼儿心理发育特点
  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先天遗传和生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则是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没有好嗓子成不了歌唱家,而有了好嗓子没有适合其发展的环境、教育、也成不了歌唱家。有些先天素质并不突出但却得到了好的环境、教育,反而成才的人大有人在。所以说,先天遗传只为孩子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物前题,而后天环境的优劣,对个体成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中教育则起主导作用。环境、教育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也就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
  在正常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幼儿期孩子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幼儿认识活动的是无意性占优势所谓无意性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进行的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称为无意注意、无意记忆、无意想象等。幼儿认识活动发展的趋势是从无意性向有意性过渡的。所谓有意性,是指有目的的,需要经过意志努力的心理活动。
  以上就是本文主要内容,希望家长能了解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会让孩子慢慢地接受身边的新鲜事物,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2
幼儿小学化教育就是剥夺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积极探索跟培养兴趣的很重要因素。记得有一次给其他幼儿园的孩子上课时,我提问一个大班的孩子菊花是生长在什么季节的?孩子们回答五花八门,有水里、土里、各种。没有一个理解到什么是季节。因此表现出常规问题教育上的缺失。表现注重小学化教育却又不引导幼儿去思索问题。形成小学教育模式造成以下几点影响:

(1)、剥夺了幼儿探索跟认知,盲目的去学习不属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写字,算数、以及背诵。

(2)、违背幼儿的天赋以及天性,过早的开发幼儿智力损坏孩子学习的兴趣。剥夺了幼儿思想问题的能力。

(3)、把幼儿封闭在教室,取消了自由活动的时间,限制了幼儿在健康领域的发展。在幼儿智力尚未发育完全的时候错误的介入条框教育模式,抹杀了孩子的童真和快乐,不利于幼儿在语音、健康、艺术、社会、科学五大领域的发展。

(4)、教学形式缺少多样性,没有五大领域内容渗透,课后作业等要求幼儿对老师绝对的服从,听话不插嘴。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认知规律。剥夺了幼儿想象的空间。

(5)、幼儿小学化满足了一部分家长的需要,从而滋生了其他家长的紧张心理,投入小学化队伍中,对学前教育整体的健康发展也造成负面影响。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保留幼儿天性,因教施才,从幼儿心理、生理出发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而不是一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总之,在进行幼儿教育时,无论是家长还是我们教师都要从实际出发,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充分调动起每位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幼儿大胆的进行操作、尝试、敢于幻想,激发幼儿追求科学的欲望,使幼儿在认知、情感、语言、身体、社会等方面得以全面、充分发展。希望每个孩子也能够在每位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开出一朵美丽的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22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1、发展的顺序性

就幼儿的的生理发展而言,存在一定的顺序性,心理发展也是一样。身体的发展顺序会制约心理发展的顺序。在此顺序性的发展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发展会不断地完善和成熟。顺序是必然的客观存在,孩子身体发展的顺序性也是如此。在此过程中,孩子的大脑认知也经历了一个顺序性过程。孩子大脑的认知都是从形象开始,慢慢趋向抽象。大脑发展不断完善,同时也会影响着孩子心理的不断成长。

2、发展的阶段性

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在某些特定的年龄会反映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孩子的心理发展已由前一阶段进入了更加成熟的阶段,也是反映量变与质变关系的过程。此外,这些特点不仅有阶段性、差异性,还有一定的连续性,会形成一定的年龄阶段。

一个人由刚出生至青少年期间的发展,一般会被分为六个阶段。

①乳儿期:小于一周岁;

②婴儿期:一至三岁;

③幼儿期:三至六岁;

④童年期(学龄初期):六七岁至十二三岁,属于小学阶段;

⑤少年期(学龄中期):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属于初中阶段;

⑥青年初期(学龄晚期):十五六岁至十七八岁,属于高中阶段。

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既存在共性又存在一定的个性,共性是指孩子在各个心理发展阶段都会存在特点。而因为遗传、神经系统发育和外界环境等因素,孩子在各个发展阶段又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这些因素中,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3、发展的不均衡性

孩子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体现在发展速度上,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①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某一方面发展不均衡

这样的反展不平衡存在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另一个则是青春发育期。

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在此期间,孩子正在以很快的速度成长,反映在身体上的变化也十分显著。因为孩子刚刚出生,面对外界环境有很大的不适应感,所以会极速成长来适应环境。

青春发育期:就孩子脑部的发展进程而言,不同的孩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据现代的科学研究,孩子出生后的第五至十个月是脑部发育最为快速的阶段。在五至六岁和十三至十四岁时,脑部发育处于较快的发展阶段。造成孩子脑部发育差异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较大影响的有:意识萌发、智力发展情况以及对外界的认知需求。不仅在身体上有较大的变化,而且在心理上也会有较大变化。在此期间,孩子的性意识和性机能都会萌发并趋向成熟。此时,孩子会有较强的成人感,会要求其他人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自己。

②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方面发展不均衡

在某些方面,孩子的发育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而有些方面则显得发育不够。比如,当孩子身高与体重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其骨化过程离完成还有很远的距离。孩子五岁的时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因为此时是孩子产生数的概念的重要阶段。但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孩子会在稍晚的时候形成,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则会在更晚些的时候出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