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前景怎样?

中医的前景怎么样啊?(注意,是中医的前景,不是中医毕业生的前景)
另外大家对废医存药怎么看?

发这个提问,我是想知道大家究竟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希望能得到有技术含量的答案,太浅显的、喊口号的以及抄东西的就请不要作答了。现在出了100分,稍后会添加到200。
cwwsh_wu 前面跟你说了,喊口号的请不要作答了。别跟我说是什么文化内容,中医典籍中确实有很多医学以外的信息,但是文化内容不能救死扶伤,我们在讨论的是中医,不是中国文化。另外我还要告诉你,我在08年已经获得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的硕士学位,我自信我典籍比你搞的清楚。 另外呢,这人居然还坚信文化内容能治病,实在对你的科学素养表示怀疑。
挑战北京 看起来是位民间中医传承的支持者。民间确有高人,这我确实见过,只可惜“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论早已过时多年了。“科技的进步与其说是一批人说服了另一批人,不如说是一批人把另一批人靠死了。”不知你听没听过这句话。在西医学以院校为基础批量生产后继人员的时候你却在搞小作坊式生产,敢问这种方式一年能得几位高徒啊?如此下去传承环节必将面临全面崩溃,我们这批人必被人家靠死的。 你也不用再说了,你后写进去的那些都没有意义,按照作坊式收徒传道的方法,我们都会被批量化生产的西医耗死,都已经是死人了,还有什么可争?就算你比张仲景还神,你能包治百病,死了,失传了又有何用。

既然是专业人士提出讨论,在下便惴惴地谈谈。
我们都不是预言家,中医未来究竟会怎样谁也不能肯定。但是我认为,中医的前景,中医的事业,是靠我们学中医、研究中医的人一起去做出来的。“众人拾柴火焰高”,话很浅显老套,但寓意明确。中医要前景就必须有临床疗效,为什么目前还有很多人愿意去寻找名老中医看病?为什么江湖上冒充名老中医的骗子能够屡屡得逞?证明中医在群众中仍然是有它的巨大吸引力的。这个吸引力我想是来自千百年来的积淀,是历史的原因。倘若我们研究中医的人能够从自身做起,自强自立自爱,能够保持中医的疗效,提高中医的疗效,我想,中医的前景是不足为虑的。
阁下是中医文献专业的,必然了解很多过去。阁下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现代中医的临床疗效?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现代很多“中医人”是没有什么治疗效果的,甚至可以说这部分人是多数。形势的确非常尴尬。不过,我也看到,有些名医,甚至有些还不是很出名的中医师,临床上对一些疾病的诊治是有着可喜的效果的。在下认为,我辈既然入行,那就该像叶天士那样“凡更十七师,闻某人善治某症,即执弟子礼”,像吴鞠通那样“有志采辑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终于能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确实有着卓越的疗效,中医岂能无前景?
路是漫长而艰辛的,方向也是迷茫的。其实中医传到我们这一代,毫无疑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然也不会有阁下这一问了。如何去做,是我们应该考虑而很少有人能够考虑明白的,包括在下。但如我上面所言,保持疗效必然是一条金标准,没有疗效的医学模式必然要被淘汰。叶天士、吴鞠通在那个年代是名医,本领大。但如果能和现代医学比比(虽然不可能),或许很多不如现代医学,但未必处处不如现代医学。所以,怎样去做,才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
当然我们面临很多困境,业内说的已经很多了。但在下以为,我们面临的首要困境是:丧失了平心静气研究中医的心态。或急于求成,或无法可依,或自暴自弃。自己要倒下,谁愿意去扶你?
在下一直认为,现代中医比古代中医有一个很大的优势:文献极大丰富。古代一些地方名医,所读之书不过《灵》《素》《伤寒》《金匮》,甚至只是一些浅显读物,却可造福一方。如今我们可以说是古今中外能看到的文献我们都可以学习,这正是我们集大成,成大业的时机。养料充分,我们却不愿把根伸进去,不是自毁长城吗?
总之,在下的观点是:立长志,定心智,习之于书本,思之于临床。中医的前景未必不好。
至于废医存药一说,在此就不赘述了。剑客断臂,宝剑何用?
偶然看到这题目,信口一说,条理纷乱。得分尚在其次,不足之处望见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05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前景不在于社会,而在于自己,自己是几斤几两都清楚,中医是博大精深,干到老学到老,只要你的医术过硬,就算你在深山患者也会把你的门槛踩烂,中医的药只要你对症要快有快,要慢有慢,因人而异,个人的体质不同。我的前景是一片大好。不知道大家的前景怎么样。 补充一句我是师代徒,自学成才的。 还有就算你考到博士,考到院士,自己的病,包括家里人的病都治不好,那么你就是白学,这样的人大有人在,所以我对现在的中医,尤其是科班出身的感到惋惜,大家觉得我说得对,可以从头在来。
还点聊聊,这些年来大病小病我也治过不少,总结起来有几点,
第一你们学的什么中医?我是学的东医宝鉴,寿世保元,万病回春,景岳全书,辩证奇闻,石室秘录,验方新编,张氏医通,黄元御医学全书,叶天士临症指南,增广本草,本草求真,本草备要,脉决,汤头歌诀等等,看着这些书,我自愧狗屁不如,感觉自己知道的也就是冰山上的一角,不敢妄称中医,只能勉强称为下医,也就比庸医强点。。
第二中医讲究悟性,放心现代人都比较实际,大公无私的人基本没有了,所以有些秘方,验方等基本全都随着死人而去。这样就要靠自己,靠悟性去摸索,去实验,我曾经自己试药,试疯过,试瘫过,哎~~算了你们要是真的有悟性好的,好好摸索,可能看到我的言语,你就会一阵,没谱下一位神医就是你!!就说到这吧
第2个回答  2010-07-05
看来阁下也是学识渊博 小弟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见笑了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这样说过:中医在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上起到的作用证明了它的价值,只要有这种价值存在,中医永远不会亡!
尽管由于各种原因,中医的疗效打了很多折扣,但是只要有那么一些对中医怀着热忱之心,潜心研究,医德高尚的人存在,中医还是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从整个世界的发展来看 医疗技术不断进步 人们对于寿命的期望也不断提高 温饱 小康 怎么让人活的有质量成了关键的问题 中医的基本理论就是让人活的有质量 《内经》中的思想可见一斑
现在不论哪方面最火的还是养生保健 无论是营养品脱销 还是各类养生书籍栏目火热 都可以看出 百姓对于生命质量的渴望
中医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养生观念去指导百姓

至于废医存药吗 没必要多说 都是业内人士 中医的灵魂是阴阳五行 是整体观念 是辨证论治 不经过这些 只开药 百姓敢吃吗?有人敢开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7-06
传统中医的前景并不乐观,因为中医理论的形成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受当时客观环境的影响,整套理论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营卫气血学说都是推理。而这种推理最近百年受到了深入到微观世界西医的挑战。
另外,许多中医没有按照传统的中医的办法诊病,比如,国内所有中医院都有西医的化验室,各种物理诊断设备,这样一来,中医几乎全部被西化了。但是,中医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这就是治本。按中医的话说,就是平衡阴阳,调整气血。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指导临床工作,常常取得很好的疗效。
有一段时间,由于各种思潮的冲击,传统中医出现了危机。但是,由于西医对于许多慢性病的治疗,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效果不理想。人们把希望又寄托在中医中药。
近二十年,中药在临床上显示出了独特的效果。由此可见,中医中药还是有前途的。
可是,中医理论全部是古文,这种古文极难理解,所以,传统的中医理论很难被完整的继承下来。
目前,中医向着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发展,最好的例证就是中国所有的中医大学都设了解剖、生理、微生物基础课。这些课程不属于传统中医。中科院院士陈可翼等人所倡导的中西医结合,应该是中国医学的发展方向。
第4个回答  2010-07-05
医生的等级。《内经》里将医生划分为两个等级,即上工与下工。上工指的是非常高明的医生;下工呢?当然就是非常普通,非常一般的医生了。上工、下工怎样从更内在的因素去加以区别呢?《灵枢》在这方面给出了一个很具体的指标,就是“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是什么?神是无形的东西,属于道的范畴,属于形而上的范畴,上工守的就是这个。换句话说,就是能够守持这样一个范畴的东西,能够从这样一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就有可能成为上工。反之,如果守持已经成形的东西,从形而下的这样一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只能成为一个下工。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守神就是治未病,未病就是尚未成形的病,在未成形的时候你拿掉它,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等成形了,甚至等它牢不可破了,你再想拿掉它,那就不容易了,那就会吃力不讨好。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从未病到已病,从未成形到已成形。按照西医的说法,就是任何一个器质性的病变都是从非器质性的阶段发展而来。在非器质性的阶段治疗是比较容易的,而一旦进入器质性的阶段,治疗就困难多了。因此,为医者不但要善于治病更要善于识病。疾病在未病的阶段,在未成形的阶段,你能否发现它,截获它,使它消于无形。像扁鹊望齐侯之色一样,病还在皮肤就发现了,在皮肤就进行治疗,应该不费吹灰之力。而张仲景为侍中大夫王仲宣诊病,提前 20 年作出诊断,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这就是见微知著的功夫,这就是防微杜渐的功夫。等到晚期癌症了你才发现它,又有多少意义呢?

目前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处于诊断已病的水平阶段,也就是说这个诊断技术再先进,也只是诊断出那些已成形的病,对于未病,对于尚未成形的病,现代的诊断还无能为力。但是,到了基因诊断,检查婴儿,甚至胎儿的基因,就能发现将来的疾病,到了这个阶段,就应该是知未病了。所以现代医学从总体上说,还是向传统中医这样一个方向发展。

现在大多数人对中医的认识,都是从已病的这个层次上去认识,都是从形而下的这个层次去认识。从这个层次上去认识中医,当然觉得中医处处不如西医。我经常打一个比方,比如一个心梗的病人,心梗发生了,你会往哪个医院送呢?是往中医院送,还是往西医院送?我看 100 个人会有 100个人要往西医院送,也许就是张仲景再世,他也会建议你送医科大附院,而不送中医学院附院。凭着这个,搞西医的人个个挺胸抬头,搞中医的人个个垂头丧气,以为中医确实糟糕,自己入错了行。如果这样比较,那中医确实不怎么样,要甘拜下风。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我治的这个病人,我治的这个冠心病,根本就不发生心梗,乃至根本就不发生冠心病,我是使它不发生,你是发生了以后去救治,这两个如何比较呢?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对患者个人,哪一个更有利益?我想 100 个人里,也会有 100个人是赞成我的。如果我们从这样一个角度去比较,也许我们就会有信心。现在人们对中医的认识是从“ 渴而穿井,斗而铸锥”角度,这能够反映中医的真实吗?中医讲究治未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的开首就指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我们这门医学的出发点,它的宗旨是治未病,是未渴而穿井,未斗而铸锥的,可现在许多人偏偏要在已病的行列跟西医较劲,搞什么中医急救医学,这就叫做不自量力,这就叫做以己之短击人之反映中医的长。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你怎么可能和现代的速度相比呢?

所以,上面这个问题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中医是这样的一门医学,它整个地是偏向于形而上的一面,是以形而上统形而下,是以治未病统治已病。而我们现在却在完完全全地用形而下的眼光去看待它,把它当作一门完完全全的形而下的学问,治已病的学问。我们提倡科研,提倡现代化,提倡现代中医教育,完全就是用现代科学这个“形而下”的筛孔去对中医进行过滤,滤过去的是“精华”,是可以继承的东西,滤不过去的东西,就是“糟粕”,就要扬弃掉。大家想一想,这个通不过筛孔的部分是中医的哪一部分呢?必定是形而上的这部分。对上述问题我们思考清楚了,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所采用的现代教育方式,我们所采用的现代中医教育路子,只是一条培养造就下工的路子!

大家也许不会同意我的看法,认为这太偏激。但是,我们需要解释,为什么用这个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中医没有多少信心?为什么临床医生碰到一点困难不在中医里想办法,而急着上西药?中医里有许许多多的办法,不是开两剂药就了事。除了时代造成的客观因素外,我们怎么去解释当前中医的这个现状?我想原因不外两个,一个就是教育上、传承上出了问题;一个就是中医自身的问题。可是,只要我们回顾历史,看一看这些有成就的医家,我们就会发现,问题并不出在中医身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