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职业生涯理论 职业成长共有几个阶段

如题所述

而我认为,职业导入期是职业“懵懂”阶段,不合适进行所谓的职业规划。每一个人的职业规划,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爱好、个性等各种特性综合考虑,而职业导入期是发现自己这些特性的过程,只有初步认识了自己,才可能做出真正符合自己特性的职业发展规划。

很多应届生在选择工作时,常常纠结于薪水高低,其实,职业导入期应该将薪水的考虑列为最后一项参考内容,而喜欢、擅长可以作为首要考虑条件。在职业导入期,不管你是名校还是海归,都不应该高估自己。有一位同学向我咨询,他进入某央企后发现,被提拔的都是有关系的人,而自己这样“即有学历又有能力”的人,却没有得到重用!我说,名校只证明了你的学习能力,你的工作能力是从哪里得到证明的?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大学教育还不能证明“能力”,即使北大、清华这样的百年名校毕业生也基本如此。

职业成长的第二个周期为成长期,年龄在25-35岁,这10年是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生涯完成“充电”的过程。经历了导入期的基本职业训练,成长期的关键词是“我能做什么”,“我擅长做什么”。这个时期要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并努力向既定目标走下去。在职业成长期,有部分优秀人才,30岁左右已经进入了企业中层甚至高层管理岗位,但是,人在这个年龄阶段,激情有余而沉稳不足,部分优秀人才也会产生高估自己的问题。汇才猎头推荐的某上市公司品牌总监人选,在新华社和某大型企业都做到了总监职位,经过汇才猎头的推荐,他顺理成章拿到了OFFER,但是,进入企业不到3天,准备打“退堂鼓”了,我问原因,他说下级和平级部门的人员感觉对他不友善。所以他说,如果企业给他一个更高的职位,比如主管品牌的副总裁,那么,他觉得更方便开展工作。

我给他讲了一个我个人的亲身经历,七八年前我曾在北京某大型集团公司担任总裁办主任一职,到这家企业工作不到一年,我被迫离职了,是我工作能力不够优秀吗?我入职2个月在试用期就破格加薪,在为董事会决策参谋方面、在行政管理方面可以说都受到老板的赏识,那么,是什么人将我挤兑不得不离职呢?你可能想不到,是小车班的8位司机。我担任总裁办主任期间,发现小车班上一年度的油耗和维修费用达到了80多万,而调查发现驾驶员虚报油票、虚报维修费比比皆是,为此,我对小车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一是实行出车审批制,并核定每次出车的公里数,以此核定当月油耗;二是指定汽车维修厂,并且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如果出现修理厂与驾驶员合伙虚报修理费事件,修理厂将支付三倍违约金并无条件解约。小车班的改革,全年的费用降低了50%。虽然小车班的改革保护了企业利益,却损失了小车班司机的个人利益,而这点是我当时没有考虑周全的。为此,半年来针对我的攻击不断出现,这些每天乘坐着小车班司机的高管们,对我的态度越来越冷漠,直到我不得不被迫离职。

我和他讲,你不是省委派到市委去当书记,作为空降的职业经理人,你上和老板无历史缘源,下和员工无现实利益,甚至你的到来有可能影响到某些人的个人利益,凭什么你一来,这些人就围着你转,给你陪着笑脸?即使今天给你一个副总裁的位置,下面该给你下绊子照常下绊子,就是给你个总裁,在你入职后3个月内,在没有得到老板的认可之前,一个普通文员你可能都开除不了,因为没准这个文员就是老板的小三!
职业生涯的导入期和成长期可以归结为个人职业生涯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是学习、成长、完成职业积累的过程,走好了这个过程,你才有可能在成熟期在职场上散发出耀人的光芒!

35-45岁为职业成熟期,这个时期决定了你的职业高度。很多优秀职业经理人在这个时期走到了管理层,甚至决策层的岗位。我们将企业的管理岗位分为三个层面,基础层面为执行层,包括基础员工、主管和中层经理;中层层面为管理层,包括分管业务模块的总监、副总等,在公司战略规划下制订自己管辖业务模块的计划,并在总经理授权下实施管理职能;最高层面为决策层,进入董事会或总裁办公会的CEO、总裁、总经理,也包括CTO、CFO等重要岗位,这些岗位人员共同制订了公司战略规划、公司组织架构,并决定的管理层的去留。
在职场这个大舞台上,不到1%的人能够有幸进入到决策层,除了个人努力、良好的职业背景之外,还有运气成分。所以,并不是所有没有达到这个高度的经理人就一定不够优秀,还有机会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