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有没有自闭症

如题所述

自闭症患儿被叫做“星星的孩子”,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在遥远而漆黑的夜空中独自闪烁着。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全球有3500万人患有自闭症这种神经系统疾病。
感统失调也会带来类似自闭症的症状
但是在临床上发现感统失调也会带来类似自闭症的症状,相对来说感统失调造成的问题体现在孩子身上要比自闭症造成的问题体现在孩子身上轻得多,当然自闭症中也有极个别的高功能,两个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只是感统失调轻,孤独症影响大而已。具体情况我们可以了解一下。
感统失调 是指输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有效的组合,是肢体不能有效地运作,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学习、运动、生活障碍等。它分为五大领域失调:前庭感觉统合失调;平衡感觉统合失调;触觉统合失调;本体感觉统合失调;视听觉统合失调。
感统失调的表现
1、前庭平衡功能失常:表现为好动不安,走路易跌倒,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容易违反课堂纪律,容易与人冲突,调皮任性,爱挑剔,很难与其他人同乐,也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还可能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语言表达困难说话迟。
2、视觉感不良:表现是无法流利的阅读,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多字少字。写字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识字,学了就忘,不会做计算,常抄错题抄漏题等。
3、触觉过分敏感:表现为紧张孤僻不合群,害怕陌生的坏境,咬指甲爱哭,爱玩弄生殖器,过分依恋父母,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或过分紧张爱惹别人,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
4、听觉感不良:表现为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布置的作业等。
5、本体感失调:表现为缺乏自信,消极退缩手脚笨拙,语言表现能力极差
6、动作协调不良:表现为平衡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经常出现摔伤,不能像其他宝宝那样会翻滚、汽车跳绳和排球。手工能力差、精细动作差等。
自闭症 属于精神残疾,具体造成的原因,目前各国官方没有准备的定义,只是大部分专家都提到一点就是,基因变异,遗传基因问题。 自闭症的表现
1、社会交往技能:这时对社会交往的兴趣和技能均有明显进步;其中约50%可有改善,但少年和成人在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方面从结识至建立友谊仍缺乏技能。
2、语言和沟通:仍存在模仿言语、拘泥于文字表面意义、重复、代词和韵律错用等奇怪方式;自闭症少年和成人讲话生硬、迂腐和不自然。
3、行为:攻击性和自伤性行为常见于退化的自闭症少年,大约10%-20%继续退化,其余的经过一年多时间后开始好转;另一问题是随着性成熟女孩开始来月经;男孩中少数有当众手淫和暴露生殖器,以及触摸别人的生殖器等。
4、抽搐发作:在少年和成年早期约有20%-40%开始抽搐发作;自闭症伴有精神发育迟滞较智力水平正常和边缘状态者发生癫痫的危险性要高。自闭症的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Fourth Edition)的自闭症诊断标准简介如下:
A、下面(1)、(2)、(3)三个大项中,共符合6小项(或更多)。其中(1)大项中至少占 2 小项,(2)和(3)中至少各占 1 小项:
(1)在社会性交互方面存在本质性的缺损,至少表现出下面 4 项中的 2 项:
a)在运用多种非语言行为来调控与他人之间的交互行为方面,存在明显的缺损。这些非语言行为,包括:眼神对视、脸部表情、肢体语言和手势
b)没有发展出和正常儿童发展水平相应的同龄伙伴关系
c)缺少自发地和他人之间寻求分享快乐、兴趣或成就的行为(比如,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会展示给别人看;不会携带;不会指给别人看)
d)缺少社会性或情感的交互行为(比如,不会活跃地参加简单的社会性游戏;喜欢独自活动;或者即使活动中涉及他人,也是把他人作为工具或者寻求“机械的”帮助) (2)在交流方面存在本质性的缺损,至少表现为如下 4 项中的 1 项:
a)在口语方面存在发展延迟,或者没有语言(同时,不会试图采用其他交流方式来弥补,比如手势或者模仿)
b)对于有足够语言能力的个例,不能主动发起或维持与他人的对话 c)存在刻板、重复的语言使用现象,或者存在异常的语言
d)缺少和正常孩子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假想性游戏,或者社会装扮性游戏 (3)存在局限性的、重复而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至少表现出如下 2 项:
a)沉湎于一种或多种局限的、刻板老套的兴趣中,且在强度和专注程度上都是异乎寻常的 b)明显僵化地遵循某些特定的、没有实际功能意义的常规性行为或仪式性行为
c)存在重复、刻板的肢体怪癖行为(比如,手或手指的拍打、扭曲;复杂的全身肢体动作) d)对物体的部件有持久的沉迷
B、 3岁之前,在如下至少一个领域中表现出发展迟缓或者功能异常: (1)社会性交往
(2)正常用于社会性交流的语言 (3)象征性或想象性游戏
C、这种异常无法更好地用Rett's(雷氏)障碍症或儿童瓦解性障碍症来解释。
语言能力滞后、缺乏人际交流的能力是最直接的自闭症孩子的外在表现。如果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相关特征时,那么家长要高度警惕自闭症:
一、当婴儿盯着父母或者照顾他的人时,却没有表现出高兴的反应。
二、出生后2个月还不会笑,对周围事物反应差
三、5个月左右的孩子,不发出交流的咿呀声。
四、儿童自闭症有哪些判断标准?不能辨认出父母的声音,当爸爸妈妈叫他名字时没有反应。
五、不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
六、9个月后才发出咿呀声。
七、说话前很少配合手势,如挥动小手。
八、拿着某样东西,反复重复一个动作。
九、16个月大时还不能说出一个字。
十、一周岁时仍不会发出咿呀声,而且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势。
十一、两周岁不能说两个字的词语。
十二、即使会说话了,但却缺乏语言技巧。
十三、儿童自闭症有哪些判断标准?不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语言单调,经常说重复语言、刻板语言或自造词句。
家长是最好的医生跟老师
患上自闭症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痛苦,父母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跟孩子的互动,以及情感的投射,在情感互动上,自闭症小孩甚至家里养的宠物都比不上,这样会给木府心焦力萃的无力感,对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通过科学方法的教育和有针对性的训练,能最大限度地改善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障碍,提高其适应性技能,使其最大限度地融入到主流社会中生活。
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又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了诸多领域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康复医学,脑神经学等等。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早期干预的人员包括了:医生、心理学专家、特教老师、幼教老师、相关康复治疗师、家长等。涉及到的环境包括了:特教机构、幼儿园、各种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等。
在众多的环境和人员中,家庭环境及家长在自闭症儿童康复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又是孩子能持续发展的引导者,家庭环境是儿童受教育最初的微环境,是其他人员和其他环境无法替代的,自闭症儿童三元训练课程体系也充分地强调了,家庭训练在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中的积极作用。
自闭症康复疗愈中的几个原则
自闭症孩子康复的过程不仅仅需要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课程,更重要的是老师和家长在康复过程中的心态和行为。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家长身心考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奔溃的往往不是孩子,也可能不是老师,而是家长。所以好的心态和正确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1、要能无条件地接纳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自闭症孩子普遍表现出对亲人没有依恋感,会出现不明原因的问题行为。这些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缺陷往往会让父母都觉得很绝望。自闭症孩子康复的前提是接纳孩子,无条件全方位地接纳孩子。这个原则对老师、对家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理解问题行为,宽容刻板行为,缓解损伤性行为,保护好孩子,给孩子安全感。
2、学会走近孩子的世界
自闭症孩子像是和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里,我们和他们之间有很大的隔阂。真的像有些人诗意的描述:这些孩子是星星的孩子。正常的人在交往沟通中尚有难以逾越的鸿沟,更何况这些被人们打入另册的自闭症孩子。康复行动守则的第一条是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第二条就要更进一步,走近孩子的世界。不是“走进”,是走近,每个人都无法真正走进另一个人的世界,我们只是希望能去靠近他们,走出互动的第一步。
3、行为训练比智力开发更重要
自闭症孩子的仿佛训练中普遍有这样的误区,重认知,轻生活能力、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少自闭症孩子记忆力不错或者有某些方面特长,家长在为孩子不是弱智庆幸的同时,也走进了认知学习的死胡同,很多机构和教师也有此倾向,这样的孩子虽然可以学会很多特殊本领,可是很难主动进行社会交往与沟通,独立生存与生活,他们的情绪行为问题还会为今后的父母、社会的抚养造成很大负担。
4、情感沟通比语言本身更重要
语言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是沟通和交流的工具。自闭症儿童很多都有语言,有的孩子很能说,但是他们的语言缺乏沟通作用。所以老师、家长一定要把握这个原则,那就是实实在在的沟通交往比语言本身重要。不要在康复过程中让自闭症孩子仅仅是模仿语言本身,而是要着重让语言发挥其沟通功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27
自闭症也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与社会交往障碍或沟通障碍、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的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
第2个回答  2021-05-28
自闭症也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与社会交往障碍或沟通障碍、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的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
第3个回答  2021-03-15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