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的“天京城”是怎样陷落的,洪秀全又是怎样死的?

如题所述

01 天京陷落

太平军第二次西征失败,导致安庆失守。此后形势急转直下,天京已危,天京保卫战进入决战阶段。

这时李秀成再克杭州,席卷了浙西、浙东的大片土地,从战争的局部来说虽然也是一个胜利,但从战争全局来说,并非是对太平军西线损失的一个补偿,更谈不上能起到支援天京保卫战的作用。相反,浙江的军事进展却加深了太平军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浙江的军事胜利,反加速了南京的陷落。

从1862年开始的天京保卫战,主要战役是天京会战和紧接着的进兵淮南。

在天京会战前夕,李秀成为了应对两面作战的军情,主张对天京城下的湘军采取守势,企图先避其锐气,而后击其情归。而对上海则主张采取攻势,计划占领上海;巩固苏杭。这种攻守倒置的战略,反而利于湘军在天京外围实施所谓“似宜先守后战,脚跟站定”的部署。

1862年8月,李秀成邀集诸王在苏州召开第二次军事会议,商讨作战部署,决定分兵三路救挽天京。即派杨辅清等军进攻皖南宁国,以牵制敌人的增援部队,派陈坤书等军攻芜湖金柱关,以截断敌军粮道。李秀成则亲率大军迎战天京城外的敌军。

10月中旬李秀成军开始猛攻雨花台的湘军大营,太平军在这次战役中无论在兵力和火力上都占优势,攻势异常猛烈,使远在安庆的曾国藩也承认:

“警报纷来,如在惊涛骇浪之中” “大江南北之危,实如累卵”。

可是历时46天的会战,太平军还是以战而无功而结束。关于此次会战的失败原因,李秀成自己承认:

“八月而来,各未带冬衣,九十月正逢天冷,兵又无粮,未能成事在此也。”

其实这只是由于战略错误而派生出来的客观困难而已。李秀成在这次会战中所犯的战略错误,首先是把太平军主力都用在面对面的攻坚战上,作战大量使用火力,可一旦弹药用尽,只得败兴而退。若能将太平军主力插到敌人后方,对敌包抄迂回,截断其供应线与粮道,那战局必然改观。

而且,会战一开始,曾国藩忧心如焚,就是唯恐“援贼再来,则归路全断,一蚁溃堤”。可是曾国藩所虑,却为李秀成所轻。


其次是李秀成在此次会战中未能专心贯注,一获悉“听王败于上海四口,全股就歼,苏昆空虚”就急忙回首照顾自己的领地了,天京会战就因此以失利而告终。

洪秀全为了弥补天京会战的失利,又命令李秀成进行淮南战役,并执行“进北攻南”的战略计划,这可以说他是对“围魏救赵”计的效法,而失败也更惨重。

所谓“进北攻南”的战略目标有三:

第一、太平军渡江北征,以便使南岸的湘军回救北岸的腹地,从而解天京之危。

第二、淮南是产粮区,占领它可以解除天京的粮荒。

第三、能与皖北一带的扶王陈得才、捻军张洛行等取得联系,重振皖南的局势。

可是这些意图很快被曾国藩觉察,曾国藩亲自从安庆到天京前线,指挥湘军将太平军围护天京城的石垒全部攻破,这样太平军“攻北”不仅未能牵南岸的湘军回救,反而自己非得回救天京不可了。

再说,当李秀成进入淮南地区时,正逢青黄不接,土地无粮,太平军又未得食,饿死者多。李秀成军逢此绝境,那里还搞得到粮食接济天京,至于皖北的捻军张洛行,此时也不幸被清军打败,其他首领所剩无几,皖北的局势一蹶不振。

这样,李秀成进兵淮南的三个战略目标均告落空。

1863年6月,因天京、苏州危急,李秀成被天王诏回天京,太平军在江浦一带渡江。可那时,正逢大江水涨,道路被水冲崩,无处行走。而且,水灾严重,官兵无栖身之所,虽有米却没有柴火煮食,饿死甚多,正逢杨帅、彭帅水军来攻打,此举前后失去战士十数万人。这就是“进北攻南”战略招致的惨重损失。

李秀成在淮南战役失败之后,从1863年6月开始参加苏浙战争。苏州沦陷后,李秀成回到天京。这年11月,曾国藩军已攻陷天京外围的所有城镇据点,根据当时天京所处的不利境地,天京城只有太平门、神策门尚与外界相通,外援断绝。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让城别走”的主张,即:

“京城不能保守,曾(曾国藩)帅兵困甚严,濠深垒固,内少粮草,外救不来,让城别走……若不依臣所奏,六绝定矣!”。

此主张提供太平天国将领相议时,得到大家的赞同,可是洪秀全拒绝了当时唯一可行的“让城别走”方案。

1864年2月底-4月,湘军占领太平门、神策门外,完成对天京的合围。此时城内的太平军已是无本之末、无源之水,经过4个月惨烈守城战与巷战之后,太平军大部战死,一部自焚。

至此,历时3年的天京保卫战全面失败,天京沦陷它标志着太平天国的失败。

02 洪秀全之死

因为史料缺乏以及各种史料之间又相互矛盾,导致对洪秀全之死的说法不一。

一说洪秀全“服毒自尽”,如范文澜先生所写的《中国通史》说:“一八六四年六月一日洪秀全服毒殉国。”

一说洪秀全病逝,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纲要》说他1864年5月中旬生病之后,6月1日离世。

综合来看,洪秀全是死前患病,健康状况极度恶化,但导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应该是病中服毒自杀,以身殉国。

1864年5月30日,也就是洪秀全死前一天发布了一道诏令:

“ 大众安心,联即上天堂,向天父天兄领到天兵,保固天京。”

这道诏令表明了天京危在旦夕,洪秀全不愿作阶下囚,决心以身殉国的一个临终嘱咐,他就是在这道诏令之后的次日突然暴亡的。

根据洪秀全当时的病状,并没有患致死的急症,洪仁玕、李秀成等人说他“卧病二旬”、“不食药方,任病任好”,就是明证。所以,把洪秀全的暴亡当成急症致死,恐怕是缺乏根据的。

再从洪秀全卧病以前,已经产生了厌倦尘世之感,期望有龙车载着他升天,与洪秀全后来临死前一天发布的上天堂诏令是前后呼应的,说明了洪秀全早已有应急的思想准备,时候到了,他即以身殉国。

此外,还可以联系到天京危急时,洪秀全曾写诗明志说:

“神爷试草桥水深,为何吃粥就变心?不见天兄舍命顶,十字架上血漓淋。不见先锋与前导,立功天国人所钦!”

当着国破身亡之际,洪秀全既不能接受李秀成“让城别走”的进取策略,就只有以自杀的消极行动来表明自己以身殉国的决心。

他的暴亡,与其说是危急症致死,不如说是病中自杀更符合洪秀全的思想发展和当时的身体健康情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7
太平军的“天京城”是怎样陷落的,洪秀全又是怎样死的?

太平天国,是晚清以及近代中国历史中无法回避的一场运动,无论是《劝世良言》还是“金田起义”又或是《资政新篇》都是耳熟能详,印刻在历史教材上的,但是教材上对于天王之死、天京城的陷落、太平天国的覆灭却鲜有提及。

天王洪秀全之死

洪秀全以落第秀才的身份能够在晚清搅动风云,纵横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十五年,糜烂大清十七省,称得上是“时势造英雄”的最好注脚。但在洪秀全的起家过程中更多的则是充斥着迷信、狭隘、以及刚愎自用、任人唯亲的情况。

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城自1853年即咸丰三年被太平军攻占后,就被洪秀全改名为“天京”,在这里洪秀全度过了他人生中最豪奢的九年。

面对天王的“迷之自信”,李秀成只能唯唯称是,但是南京城的百姓却无法理解天王,因为他们吃不上饭。就在被呵斥一个月后,李秀成组织了一次突围,成功和外界的太平军联系上了,并且续上了南京城的粮食补给线,但没过多久,曾国荃就在洋人的配合下切断了这条“生命线”,并缴获了太平军一万三千六百多公斤的粮草。

所谓“甜露”即“玛哪”,是洪秀全从《圣经·出埃及记》中得到的灵感。书中所言,当日以色列人在摩西的引领下,出走迦南地,途中无食,于是上帝每天降下“玛哪”,让以色列人食用,以此度过四十年的饥饿。

“天京”的陷落

一、洪秀全不作防守准备。

洪秀全在最后关头,对于和清军作战,有些消极对待的味道。消极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不进行战略规划。当湘军围攻天京的时候,洪秀全就赶紧让李秀成回京守城。虽然李秀成曾建议说,自己在城外更容易牵制清军的兵力,但是洪秀全不同意。当李秀成回京后,又曾建议“让城别走”,可洪秀全依然不同意。总之,洪秀全害怕天京被攻破,不进行战略规划。

二是不进行防御部署。就算洪秀全一定要李秀成率军回来,他也应该积极进行防御准备。包括固守城墙,安排军事梯队,准备粮草等等。但是洪秀全却并不进行军事准备,只是天天祈求上帝派人下凡保佑天京。同时,他继续向老百姓灌输这种思想,从而让老百姓也产生一种“听天由命”的感觉。

二、天京城外失利造成恐慌心理。

天京事变以后,太平天国就进入了防御阶段。清军重新构建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对天京实施围困。天京外围,李秀成和陈玉成这两位年轻的将领,带着太平军在天京外围与清军多方挑战。虽然也取得了不少胜利,但总体来说,败多胜少。

第2个回答  2021-01-27

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太平天国运动,这场民间起义中的最高领袖——洪秀全,通过这场起义,从一个农民一跃成为了一名领导者。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痕迹。由嘉应徙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籍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也学也,恢复敦煌之遗风。这两句对联,是广东花县“洪氏宗祠”对联,可见,对洪秀全的评价之高。

可以说,洪秀全的一生,既是一部英雄的史诗,也是一幕历史的悲剧。他起自布衣,坚信“古来事业由人做”。洪秀全在暮霭沉沉的金田村振臂一呼,一场历时十四年、席卷十八省的农民起义——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但是,到了春天,太平天国运动却走向了尾声。当时的湘军已经将天京团团围住,太平军弹尽粮绝,又无援军相助,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当时,重要领导者之一的李秀成,曾建议弃城逃走,或许以后还可以卷土重来,但是,被洪秀全义正言辞地拒绝。

当时的洪秀全则认为:自己身为一国之主,是奉耶稣圣旨下凡,如此尊贵的身份,岂能在敌人面前落荒而逃?然而,不久之后的4月27日,洪秀全在自己的天王府去世,享年仅51岁。自此,太平天国失去了一位最重要的领袖,也间接导致了后来的内部纷争以及整个天国的覆灭。当时,围攻太平天国的湘军首领是曾国藩,根据他向朝廷呈送的奏折和刊刻本《李秀成自述》中的描述,洪秀全当时是服毒而亡的。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曾说过“何惧之有”的洪秀全如此大义凛然,他怎么会服毒自杀呢?前后行为的矛盾,不禁让人怀疑其死因的真相。

然而,随着后来这本刊刻本原件发行于民间,真相又有了另一个版本。近几年来,历史研究人员也在不断探索,截止到目前,关于洪秀全的死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他确实是服毒自杀,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史料有很多。当时,曾国藩曾经向朝廷禀报过这一事件,他在奏章中说道:“逆贼首领洪秀全在五月,在朝廷兵将猛攻天京时服毒自杀。”随后,在七月七日他又呈上奏章说,他抓到了天王府的一个婢女,这个婢女来自道州,姓黄,是她亲手埋葬了尸体。

并且,据这位女子所说,洪秀全在死前,已经很久不见朝臣了,直到官军猛攻天京,压力之下,便服毒自杀。当时,几位首领商议后,决定为了稳定大局,便绝对秘不发丧,但是,太平军中早已人尽皆知,直到十几天之后,死讯才正式发布。

另外一个证据来自李秀成和洪仁玕,这两人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领袖。他们的话,相比于曾国藩,可信度更高。在天京陷落之后,李秀成逃往天京东南方向的荒山中,不久,就被清军抓获。在监狱的囚笼中,他曾写下几万字的供词,也就是后来的《李秀成自述》。

第3个回答  2021-01-27

洪秀全以落第秀才的身份能够在晚清搅动风云,纵横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十五年,糜烂大清十七省,称得上是“时势造英雄”的最好注脚。但在洪秀全的起家过程中更多的则是充斥着迷信、狭隘、以及刚愎自用、任人唯亲的情况。天王的死,也预示着太平天国走上了末路,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登基成为“幼天王”。但此时无论谁来继承天国的基业都已经是无力回天了。面对洪秀全已死这样的局面,清廷当然不能放过,于是急诏驻扎在苏州的李鸿章前往曾国荃处,配合湘军攻破南京。但此时李鸿章的淮军与曾国荃的湘军内部产生了矛盾,湘军不愿意让淮军来“摘桃子”,李鸿章率所部淮军在苏州按兵不动,未曾增援。

为了避免军队内部“师老生变”,农历六月十五日,曾国荃率领湘军将士发动总攻,提督李臣典在太平军炮火最为密集之处挖掘地道,等到地道挖成之后,又重金在军营中招募死士,李臣典、朱洪章、伍维寿等九人身先士卒,终于在六月十六日中午,在地道中埋藏的炸药将南京城墙炸开一个豁口,湘军分为左、中、右三路,除中路直取天王府外,其余两路分兵攻破南京城九道城门。

李秀成与随从逃出南京后,由于他的好马在突围时给了幼天王,导致体力、马力不支,只能停下休息,此时跟随他的人却也顾不得他,一行人弃他而去,李秀成只得躲在一座荒山的破庙中暂时休息。时值夏季,天气炎热,他便将随身携带的财物挂在了庙旁的树下,借以乘凉。此时有当地居民来到山上,李秀成见有人来仓皇而逃,百姓便一路追赶,不仅把他携带的黄白之物据为己有,还把他捉了起来,最后因分赃不均,将李秀成扭送给了湘军。

第4个回答  2020-12-21

太平天国,是晚清以及近代中国历史中无法回避的一场运动,无论是《劝世良言》还是“金田起义”又或是《资政新篇》都是耳熟能详,印刻在历史教材上的,但是教材上对于天王之死、天京城的陷落、太平天国的覆灭却鲜有提及。

    天王洪秀全之死

洪秀全以落第秀才的身份能够在晚清搅动风云,纵横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十五年,糜烂大清十七省,称得上是“时势造英雄”的最好注脚。但在洪秀全的起家过程中更多的则是充斥着迷信、狭隘、以及刚愎自用、任人唯亲的情况。

上图_太平天国首邑(天京)南京天王府

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城自1853年即咸丰三年被太平军攻占后,就被洪秀全改名为“天京”,在这里洪秀全度过了他人生中最豪奢的九年。直到同治元年五月(1862年)湘军将领曾国荃率兵围困南京城,天王才从森森宫苑里的美梦中惊醒。当时曾国荃已经率兵驻扎在了雨花台,对南京城虎视眈眈,洪秀全意识到情况危机后急调正在浙江、江苏前线的六十万太平军回师保卫天京,由此拉开了长达三年的“天京保卫战”。

由于曾国荃对南京城实行包围政策,进出南京城的援兵、粮食、药品、骡马都被湘军扣留,这就导致城内兵源减少、粮食匮乏,伤患无法得到医治。到了同治二年年底,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忠王李秀成冒死向洪秀全上奏了“让城别走”的提议。因为此时虽然南京城被包围了,但是湖州以及江西部分地区还控制在太平军手中,如果此时冒险突围,必有一线生机,但是李秀成的意见遭到了天王的无情呵斥:“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俱曾妖者乎”。

上图_天王洪秀全画像

面对天王的“迷之自信”,李秀成只能唯唯称是,但是南京城的百姓却无法理解天王,因为他们吃不上饭。就在被呵斥一个月后,李秀成组织了一次突围,成功和外界的太平军联系上了,并且续上了南京城的粮食补给线,但没过多久,曾国荃就在洋人的配合下切断了这条“生命线”,并缴获了太平军一万三千六百多公斤的粮草。

此时主持南京城防的李秀成面临的是:“京内穷家男妇,叠在前求救”的局面,但是李秀成也有苦处,“国库无存银米,国事未经我手。后见许多凄苦,我实无法,不得已将自己家存之谷米,发救城内穷人”。在将“天京”城内这样的凄惨的状况报告给天王后,天王却让阖城百姓:“各遵朕旨,多备甜露,可食饱长生”。

上图_李秀成(1823年——1864年8月7日)

所谓“甜露”即“玛哪”,是洪秀全从《圣经·出埃及记》中得到的灵感。书中所言,当日以色列人在摩西的引领下,出走迦南地,途中无食,于是上帝每天降下“玛哪”,让以色列人食用,以此度过四十年的饥饿。

但是“甜露”是个什么东西,谁也没有见过,于是大臣就向“天王”求教,此时的洪秀全的神志几近崩溃,他吩咐让人在宫殿空地上采集百草,自行服用,为全城官民做表率。这样胡乱的服用杂草,导致洪秀全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但是他又对上帝深信不疑,不允许医生调治身体,于是就在他五十岁生日之后,1864年5月30日,洪秀全颁布谕旨说他回归天堂的日子到了,请求天父、天兄安排救兵来解救“天京”。第二天(即农历四月十九日),洪秀全服毒而亡,宫女将他的尸身用黄绸包裹,悄悄掩埋在了豪奢的天王府花园空地中。

上图_太平军与清军交战图

    “天京”的陷落

天王的死,也预示着太平天国走上了末路,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洪秀全取的名字)登基成为“幼天王”。但此时无论谁来继承天国的基业都已经是无力回天了。面对洪秀全已死这样的局面,清廷当然不能放过,于是急诏驻扎在苏州的李鸿章前往曾国荃处,配合湘军攻破南京。但此时李鸿章的淮军与曾国荃的湘军内部产生了矛盾,湘军不愿意让淮军来“摘桃子”,李鸿章率所部淮军在苏州按兵不动,未曾增援。

为了避免军队内部“师老生变”,农历六月十五日,曾国荃率领湘军将士发动总攻,提督李臣典在太平军炮火最为密集之处挖掘地道,等到地道挖成之后,又重金在军营中招募死士,李臣典、朱洪章、伍维寿等九人身先士卒,终于在六月十六日中午,在地道中埋藏的炸药将南京城墙炸开一个豁口,湘军分为左、中、右三路,除中路直取天王府外,其余两路分兵攻破南京城九道城门。

上图_李秀成自述的手稿

太平军在忠王李秀成的带领下收缩兵力,集中在内城,幼天王洪天贵福在天王府中不知所措,被四名妻子拦住,不让他乱跑,幼天王突然挣脱妻子的束缚带着两个幼弟来到李秀成府中,请求庇护。南京城内的太平军此时败局已定,李秀成辞别家人后,纵火焚烧天王府,借以吸引清军主力,然后带着幼天王和数千文武官员和士兵暂往南京清凉山上躲避。

待到夜幕降临李秀成带领所率士兵打扮成清军模样从多个城门突围,但都被湘军挡了回去,最后从被湘军炸出的城墙豁口,侥幸暂时逃脱。但由于人马混乱,李秀成与幼天王失散,洪天贵福的两个弟弟也和城中剩余的十二万太平军葬身“天京”,老天王洪秀全的尸骨也被湘军从天王府挖出。

上图_太平天国官兵、士兵的图像

李秀成与随从逃出南京后,由于他的好马在突围时给了幼天王,导致体力、马力不支,只能停下休息,此时跟随他的人却也顾不得他,一行人弃他而去,李秀成只得躲在一座荒山的破庙中暂时休息。时值夏季,天气炎热,他便将随身携带的财物挂在了庙旁的树下,借以乘凉。此时有当地居民来到山上,李秀成见有人来仓皇而逃,百姓便一路追赶,不仅把他携带的黄白之物据为己有,还把他捉了起来,最后因分赃不均,将李秀成扭送给了湘军。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