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作为一个数学常数π,我们从小学就已经开始接触它,想必我们都认识,我们可以利用它计算圆的周长,面积以及球的体积等几何图型的数据。
我们都知道π是一个无理数,也就是说小数点后面的位数是无穷无尽的。但实际上我们一般只用到前几位就可以误差减小到可以不计的地步了。但是最新数据表明,截止今年3月14日,圆周率已经计算到了31.4万亿位。
圆周率的发展历程。圆周率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以前,但是那个时候,圆周率只有3.12和3.16两种数据记载。一直到公元前600年左右,圆周率的值还依然停留在3.139这样的粗略值。
公元前200多年,古希腊时期出现一位大数学家阿基米德,利用内接正多边形以及外接正多边形的方法,一只计算到了正96边形。首次把圆周率精确到了3.141851,对圆周率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方面,最早是张衡得出圆周率等于根号10,大约是3.162.接着是数学家刘徽,利用割圆术,一直割到了3072边形,把圆周率精确到了3.1416。
整个古代时期,对圆周率贡献最大的要数祖冲之了,在公元前480年的时候,就将圆周率计算到了第七位,这个值在未来近千年都是最准确的。直到15世纪才被阿拉伯数学家打破,计算到了15位。
之后圆周率的计算进入了分析法时期,人们利用无穷级数和无穷连乘积等各种快速算法迅速突破100位小数大关。人工计算圆周率的记录是1948年的808位小数。
紧接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出现使得圆周率的计算突飞猛进,上世纪70年代,圆周率就计算到100万位。提主的10万亿位早在2010年就已经计算到了。
计算圆周率的意义实际上计算圆周率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但是我们在现代科技领域方面,利用圆周率的时候只需要小数点后十几位就够用。甚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也就两位!
即使科学家们把圆周率运用到计算可观测宇宙的大小,也仅仅需要精确到圆周率的第39位即可。因为后面那么多位根本用不到,不过不停的计算圆周率,每一次往后多算一位,都代表着科学的进步,都代表着数学家的希望,同时,计算圆周率也可以更好的检测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性能等,算得越快也就说明了计算机的能力越强。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人们可能发现他是一个有限的小数或是循环小数,那么全人类也许都会震惊。因为圆周率的计算,消耗了人们的很多精力,甚至毕生精力。正是因为这些人的不断奋斗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人类才能发展的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