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布卢姆在《人类特征的稳定性与变化》的研究报告中认为,个人的智力成熟从出生到4岁发展到40%,4岁到8岁再发展30%,8岁以后发展剩下的30%,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B. 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采取弹性教学,如允许加速或减速学习,进行能力分组或组织兴趣小组等,是因为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C. 一个暑假没见,14岁的圈圈从原来的身高156厘米猛地窜到165厘米,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D. 教育工作者要对于全体学生,尤其是身心发展有障碍的学生树立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发展达到和正常学生一样或相似的水平,这是遵循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答案】:A
本题考查对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的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其中,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A项中,布卢姆在《人类特征的稳定性与变化》的研究报告中的观点,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的一定的顺序,体现了顺序性。因此,A项表述错误,为正确选项。
B项: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一方面,个别差异性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另一方面,个别差异性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教师能因材施教,采取弹性教学,对不同学生允许加速或减速学习,进行能力分组或组织兴趣小组等,因为个体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一个暑假没见,14岁的圈圈从原来的身高156厘米猛地窜到165厘米,说明青春期的学生的身高发展速度较快,体现了不平衡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能得到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对于全体学生,尤其是身心发展有障碍的学生树立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来得到发展,遵循了互补性的发展规律。与题干不符,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