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粉病菌生物学特性 

如题所述

马铃薯黑粉病菌主要在幼苗生长期对植株进行侵染,此时分生组织活跃,病菌首先影响地下茎,尤其是在茎基部和根部交接处,接着蔓延至葡萄茎,最终影响到块茎。病害初期,病菌集中在新芽中,导致种薯组织硬化,任何部位都可能成为侵染目标。病菌侵入后,引起过度生长和膨大,形成硬质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块茎可能会部分或全部受害。病组织中可见浅褐色至黑褐色斑点,这些斑点实际上是病菌的孢子腔,呈椭圆形、橄榄形或不规则形状,直径约1-2毫米,内含锈色至黑褐色的孢子球。随着病害发展,孢子球数量增加,硬皮细胞消失使孢子腔扩大,形成干粉团的病斑。


在抗黑粉病品种的研究中,Zachmann(1975)在秘鲁对不同品种的马铃薯进行了试验,发现各品种的抗病性差异显著。如Marriva和Sipena表现出抗病性,而Collota则高度易感。试验还显示,马铃薯的抗病性受地理区域影响,如Mariva在卡涅特地区表现出抗性,但在其他地区可能失去抗性,这提示黑粉菌可能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在委内瑞拉,Morda和Rosada等当地品种特别容易受到这种病害的侵袭。


扩展资料

马铃薯黑粉病菌,是侵染马铃薯的一些种、包括马铃薯,安第列斯马铃薯的一种病菌。马铃薯黑粉菌孢子淡黄色至亮红褐色。孢子近圆形至有梭角形呈不规则的近圆形。病菌孢子腔内含有许多孢子球,孢子球近球形至卵形或不规则形,呈肉桂色至锈褐色或黑色。孢子球的颜色因成熟度的影响而变化,未成熟的孢子球颜色较淡,呈浅褐色,成熟后颜色变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