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受教育对公民是权利对国家是义务

如题所述

一、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板书)

请同学们看插图及投影一:

自从老一非革命家时年93岁的帅孟奇大姐,率先捐款,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而实施的希望工程已经历了十个年头。它牵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老一辈革命家,以及企业家、艺术家、普通工人、学生、海外华人等千千万万人的心。

提问:(1)希望工程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2)透过女孩一双明亮的大眼晴,你看到、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通过看图说话的形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以及对本课内容的初步了解。)

希望工程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是因为它的宗旨在于救助失学儿童、发展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这一宗旨无疑选准了基础教育与我国下个世纪发展关系这个切入点,从救助我国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保障其受教育权入手,由此唤起人们的爱心和极大的热情。

女孩的一双大眼睛饱含着贫困儿童对学习的期盼,对知识的渴求。我们望着女孩的大眼睛,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为了满足贫困地区的孩子渴望读书的需求,为了救助因家境贫寒而上不起学或被迫中途辍学的千百万名儿童能背起书包走进课堂,获得受教育权,我们愿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时也要更加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权,好好学习。

那么究竟什么是受教育权呢?

什么是受教育权(板书)
1)受教育权的含义(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在了解教育的作用、教育含义的划分的基础上,解释受教育权的含义并加以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必要手段。一个人来到世间,他所获得的科学知识,绝大部分是通过受教育获得的。教育的含义有广狭之分。本课使用的教育概念,就是从狭义上讲的,指的是学校教育。

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受教育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公民均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国家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的机会和物质条件。

请同学们看投影二:

材料一;从今年6月以来,九江市遭受了历史上水位最高、受灾面积最广、时间最长的洪涝灾害,8月初九江长江大堤4—5号闸口的决口更是造成了巨大损失。据九江市教委的初步统计,全市有12个县的1317所中小学受灾,占全市学校总数的47.1%,全市倒塌校舍206747平方米、新增危房767103平方米,加上其他教学设施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49605.16万元.然而,为了保证孩子们如期开学,国家拨款,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当地政府想法设法,搭起临时的帐篷小学,租民房、仓库改成临时教育,让孩子到城里学校免费借读……总之,一切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近30万名中小学生如期开学了。

材料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总人口235万系国务院18个贫困片之一,目前,有43万人尚未脱贫,有3万儿童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全州中小学缺教室达10万平方米,危房达9万平方米,教育设施极为简陋,师资不足,以至于全州有50多个乡镇没条件办初中,适龄少年能升入初中继续读书的寥寥无几。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材料一说明在洪水给九江市的教育设施造成了巨大损失的条件下,国家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受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机会和物质条件,保证了孩子们如期开学,获得了受教育权。

材料二说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目前仍有3万名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这些孩子因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无法上学,丧失了受教育权;同时由于全州缺乏受教育的物质保障,50多个乡镇没条件办初中,致使许多适龄少年升入初中继续接受教育的权利落空。

通过上面的材料分析,使我们对受教育权的要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总之,受教育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否则,受教育权将难以实现。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受教育人口目前已达到3亿多人,建立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我国公民究竟能够享有哪些受教育的权利呢?

2)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主要内容(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归纳。)

学龄前儿童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适龄儿童、少年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符合一定条件的公民,有接受高级中等教育及继续深造的机会;

成年人有接受成人教育的权利;

公民可以从社会其他合法教育机构、合法途径接受教育。

请同学们看投影三

北京市确定2000年现代化教育基本框架,这一基本框架包括;以义务教育为主体,3岁以上学龄儿童入园率达到85%以上;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当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规模,使普通高中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40%,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25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60%,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其他职业培训年平均达到300万人次;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等。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材料以北京为例,反映出我国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的内容是广泛的,而且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到2000年,国家将为公民享有受教育权提供更多的机会。总之,我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2。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板书)

请同学们看投影四;

图示说明;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制约着教育的性质与发展;另一方面一定的教育又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给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的影响和反作用。

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大爆炸的形势下,一个人如果不接受教育,那么他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相反,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请同学们看投影五;

希望工程第一个受助者张胜利自述

我的家乡在河北省涞源县桃木疙瘩村,人均改入不到百元。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病故,娘改嫁,家中只剩下弟弟妹妹和近80岁的奶奶。为了生活,我只好离开学校,上山放羊去了。

1989年10月,全国开始实施希望工程作为第一批受助生,我重新走进了课堂。那年,我13岁这以后,我不再为学费发愁。3年后,我小学毕业升入上庄中学读书。读到初中毕业,我看到村里因为没老师,孩子没学可上。于是,我当上了桃木疙瘩村的一名代课老师。1995年,中国青年基金会在浙江建立了希望工程全国教师培训基地,我又荣幸地成为第一批学员。在上海举行的开学典礼上,我被上海第一师范学校破格录取。1996年6月,我作为希望工程受助生的代表,赴美国参加了第2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圣火的传递。

提问;张胜利从小山村到大上海、到大洋彼岸,是什么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的人生充满了希望?张胜利的经历给我们了哪些启示?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希望工程给了张胜利受教育的权利,是教育改变了他的命运,促进了他的个人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公民为了自身的发展一定要上学接受教育;作为国家一定要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的机会和物质条件。

总之,从公民的自身发展和对国家的要求来说,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1)从公民的自身发展和对国家的要求来说,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板书)

请同学们看投影六

教育兴 万事通

浙江省慈溪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走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的路子。慈溪市从1995年起一方面实行市、镇(乡)两极教育经费单列,从机制上保证对教育投入的增加,1997年,市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9563万元,约占财政总支出的30%;另一方面,人民教育人民办。1996年以来,慈溪市乡镇企业局、市住宅建设公司等16个单位各捐资20万元以上,社会个人捐资助教额达2050万元。随着该市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为各条战线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这些人才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推动了慈溪市经济的发展。

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伊敏芳深有感触地说:“教育兴则万事通。慈溪市经济总值跃居浙江省各县市第一位,这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认真组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得益于全市人民对教育的大力支持。”

提问:慈溪市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以此带动了本市的经济发展的事实,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经济振兴的关键在科技,科技进步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发展的目的在人才。”我们要振兴中华民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能够通过发展教育,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

常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公民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每个公民都有责任通过受教育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技术业务水平,力争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多做贡献。

因此,从国家的繁荣发展和对公民的要求来说,受教育又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2)从国家繁荣发展和对公民的要求来说,受教育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板书)

正因为如此,我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长工,确认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规定受教育是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一项法定义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