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会的意义是?拜托各位了 3Q

如题所述

天地会 “地震高冈,一脉溪水千古秀;门朝大海,三合河水万年流。”——天地会暗语 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以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得名。又名洪门 ,俗称洪帮 。天地会创立的时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至今尚无定论。其成员,最初多为农民或由破产农民转化而成的小手工业者、小商贩 、水陆交通沿线的运输工人及其他没有固定职业的江湖流浪者。以后成分日益复杂,但仍以下层穷苦人民为主。天地会以反清复明,顺天行道,劫富济贫等口号,反映了当时平民的民族观念和反对阶级压迫的要求。其成员所处社会经济地位的低下,使他们更需要互济互助。因此,忠心义气便成了会内最高的道德规范和达到组织上团结、经济上互助的重要保障。天地会最初主要在福建、粤东及台湾一带流传,稍后发展至广东全省及江西、广西、贵州、云南及湖南等省。鸦片战争后 ,又传至四川、湖北、安徽及江浙等省。清前期除了天地会本名外,还有添弟、小刀、双刀、父母、三点、三合等10余种名目。鸦片战争后又出现了哥老会等大量分支,以致各地山堂林立,成为天地会一大特点。清廷实行严酷专制,但民间反对满清统治的运动从未停止,天地会曾多次举行武装反抗斗争。进入民国时期以后,国内的天地会组织部分成为少数人争权夺利的工具或为反动统治阶级反对革命、镇压人民的帮凶。海外的洪门组织,则大多数仍继续作为团结华侨的重要纽带而存在,只有少数成了黑社会组织 。 天地会也称“洪门”。清代南方主要秘密结社。 其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在天地会内秘籍自称系福建少林寺僧于康熙甲寅年(1674)年或雍正甲寅年(1734)年创立;另一说法是民国以后,洪门成员称其会创自郑成功;还有一种说法是,根据档案以及清代官书记载为福建漳浦僧提喜(即洪二和尚)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或三十二年创立。 初创时原系下层劳动者互助性秘密团体,后因屡遭清廷镇压,反满色彩日浓。乾隆年间以“顺天行道”,“剃除贪官”及“争天夺国”为口号。嘉庆以后,复提出“兴明绝清”及“反清复明”等口号。清末又增加了反满内容。为对付清廷镇 压及便于吸收会众,不断创立新的名称,成为拥有数十种名目的秘密结社系统,因组织分散,未形成统一领导,在同一地区的组织间亦互不统属。无固定的教义与崇拜对象,但有严格的会规,后发展为三十六誓,要求会众忠于誓言,严守秘密。 在清代曾多次发动武装斗争,重要的有乾隆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起义,六十年台湾陈周全起义,嘉善起义,咸丰元年至五年广西大成国、升平天国起义,三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厦门小刀会起义。 辛亥革命时期,三合会、哥老会中许多成员参加推翻满清的武装头争。嘉道以后,天地会发展到海外,在东南亚与美洲华侨中广泛流传,曾组织华侨多次举行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 人们认为天地会由明朝遗老或郑成功于康雍年间创立诸说,皆以此类秘密文件为据。 天地会最初主要在福建﹑粤东及台湾一带流传,稍后发展至广东全省及江西﹑广西﹑贵州﹑云南及湖南等省。鸦片战争后,又传至长江中下游的四川﹑湖北﹑安徽及江浙等省,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秘密结社。清前期除了天地会本名外,还有添弟﹑小刀﹑双刀﹑父母﹑三点﹑三合等十余种名目。鸦片战争后又出现了哥老会等大量分支(哥老会后发展为独立的秘密结社),以致各地山堂林立,成为天地会一大特点。清廷曾严禁秘密结社的活动,在清律中有明文规定。但他们反对满汉地主阶级封建统治的活动从未停止。天地会曾多次举行武装反抗斗争,清前期除卢茂起义与李少敏起义外,重要的还有台湾林爽文起义﹑台湾小刀会起义﹑陈周全起义起义。鸦片战争后,天地会发动的武装起义,影响更大。重要的有厦门小刀会起义﹑上海小刀会起义。其中太平天国时期,天地会的活动甚为活跃,其首领洪大全(焦亮)﹑罗大纲等都曾率领会众参加太平军,在两广地区天地会建立的大成国﹑升平天国﹑延陵国等短期政权,也配合了太平天国的斗争。辛亥革命时期,天地会及其分支积极参加和支持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海外的洪门组织,不仅在经费上对革命党人给予大力支持,而且派人直接回国参加革命。但进入民国时期以后,国内的天地会组织大多成为少数人争权夺利的工具或为反动统治阶级反对革命﹑镇压人民的帮凶。海外的洪门组织,则大多数仍继续作为团结华侨的重要纽带而存在,只有少数成了黑社会组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9-06
明末清初,一个被史学家称之为“民族革命集团”的秘密会党组织---天地会,活跃于我国南方数省及海外华侨中,会内通称洪门。陶成章、孙中山等人认为洪门是明朝遗老为了反清复明而创立的。清王朝统治时期,洪门一直以各种形式与之斗争。孙中山先生为了推进民主革命,曾把洪门倚为干城。当今不少身居海外、卓有成就的华人大实业家也都出身洪门。 陈江先生踏遍江西,查阅清宫秘档、翻遍地方史志、洪门会簿歌诀和明代益王族谱碑铭等文献史料,证实洪门是由居于江西省南城县的明代益王、罗川王、永宁王等洪门骨干所创建,时间大约在1644年秋季,首次结盟地点就在南城县洪门镇华林峰华光寺。 洪船非虚拟 广昌船屋位于广昌县城南约43公里的驿前镇,临江而建,占地0.0651公顷。隔江而望,船屋活脱脱一艘逆水而行的古代官船。船屋有大小厅堂36间,走进船屋,前舱、后舱、甲板、船篷齐备。黎川华山垦殖场洲湖村的船屋,像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据《黎川县志》记载,该船屋“建筑面积约10亩,房屋高6米,砖木结构,一进三厅,每厅三层,共108间”。新发现的两座船屋位于南城县天井源乡饶坊村,分别为108间和36间。建造这两座船屋的主人为饶坊村宁泰贞、宁泰元兄弟,建造时间较广昌、黎川船屋要晚,约在清道光、咸丰年间。 在洪门会簿中,“洪船”二字随处可见,如“脚踏洪船是我舟,五湖四海到此游,有仁有义船上坐,无仁无义水上流”。《过船诗》中写道:“脚踏船头是我家,洪家兄弟过来查,二人且入船中坐,三河峡水养洪家”。有的会簿以洪门兄弟对话的形式写道:“问:又到何处?答:又到丁山脚下。问:有何物在此?答:有大洪船在此……”虽然洪船在洪门秘史中频频出现,但谁也没有想到,真的会有实实在在的洪船存世。陈江先生认为,几乎所有洪门学专家都把它看做是天地会同舟共济反清复明理念的虚拟象征。广昌、黎川、南城船屋都在明末清初的闽赣交通要道上,处在南城益王府的势力范围之内。船屋是洪门建筑文化的典型遗存,它不仅仅代表当时的建筑理念,而且是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记录,是早期洪门江湖结义、同舟共济宗旨的物化形态,承载着洪门反清复明的精神理念。 不过此桥是外人 陈江发现,洪门会簿上所说的“朱家造就”的太平、万年两桥,确有实物。长期以来,洪门学研究者们认为这两桥也属虚说,不足为信。但是陈先生经考察发现,数百年来,从南城县到明益王藩墓区确实要经过太平、万年两座古桥,两桥至今还横跨于南城的日于江两岸,史载两桥为益王藩府所造。 湮灭成谜的洪门筑桥轶史,在洪门会簿中留下了切实的描述。太平、万年两桥历经数百年仍然存世,是十分珍贵的。陈江先生说,赴明益王墓区考察时,曾多次驱车于万年古桥上,而洪门有“朱家造就洪家过,不过此桥是外人”之说,自己不仅过“桥”入“门”,还揭开了南城洪门的史学悬疑,实在是很有收获。
相似回答